未来优秀CEO与本土化(5)
时间:2023-05-27 作者:张志军 点击:次
在1930年以前,英国工人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奶瓶口既没盖子也不封口,因此,山雀与知更鸟这两种在英国最常见的鸟,每天都可以轻松愉悦地喝到漂浮在上层的奶油。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用铝箔装起来,借以阻止早起的鸟儿偷喝。没想到,大约在20年后的1950年,英国所有的山雀都学会了把奶瓶的铝箔啄开,继续喝它们喜爱的奶油。然而知更鸟却一直没学习到这套本领,它们自然也就没奶可喝了。 如同山雀的成长历程一样,整个团队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CEO和员工共同学习而实现的。譬如开发一种新产品,引进一项新技术、新方法,或者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推行新的管理制度等,都需要更新原有知识,吸收或创造出新知识。 在韦尔奇看来,学习“就是持续不断地提高公司的基本智力”它是使公司取胜的东西。而CEO既然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支柱”,那他就“必须成为真正提供方便的人,真正的发动机,使分享、学习、搜寻和好奇心成为公司的气血”。因此,一个CEO想成为企业里真正的“精神支柱”的话,那你就得先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你现在不是这样,你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去尝试,去使你的公司变成这样一个“学校”。跟着一个不想当教师而只想当CEO的领导,是没有前途的——首先是这个组织不会有前途,其次是其你的职业生涯没有前途。 所以,一个想成长为优秀CEO的领导,就应该沿着“做”CEO;到“坐”CEO;再到“作”CEO,循序渐进,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建立自己的领导风格,成为一个职业化的CEO,塑造自己优秀的属于“中国个性”的首席执行官生涯。 为CEO输入中国特色的管理血液 追求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道,并等于从西方抱过来一堆新名词改改名字就了事,其实在我们祖先埋骨的地方,也有一些蒙尘的舍利子。麦肯锡兵败实达告诉我们,纵使是世界顶级的管理智慧,也未必能解决本土企业管理问题。当国外的管理智慧失灵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数千年历史沉淀的本土智慧,仍然在尘封的角落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中国讲管理哲学的简约、朴素和举重若轻,莫过于《道德经》;讲管理谋略的周详、具体和可操作性,莫过于《孙子兵法》;讲管理的苛严、制度治理的杀伐之气,莫过于韩非子;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我修养,莫过于《论语》。 在汲取本土管理精华后,诞生了一批以柳传志为代表的本土管理大师。在许多海龟派看来,柳无疑是个纯粹中国血统的企业领袖,有人因此在他布道时嗤之以鼻,但是,柳的理论虽然土,相对于翻译过来的欧式语言,这点土劲更容易被有志于学习者融入肠胃和血液。指导柳传志最得力的管理思想显然不是来自外国,纵观联想的20年发展之路,中庸思想是柳传志最主要的管理利器。 对于这种喜饮中国茶为主、兼喝咖啡的中国企业界人士还有很多。他们也许终其一生弄不清自己喝得到底是茶还是咖啡?但是无碍喝着这种饮料,他的企业茁壮成长,也不因此迷糊自己别处探寻的目光,这种人物和案例自然值得我们尊敬。 诚然,在纯属“中国特色”的工作环境中,一些本土CEO在个人能力方面堪称表率,工作也尽职尽责,却绩效平平。而有些CEO虽然个人能力不很突出,但绩效却很优异。这中间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后者更善于管理下属,赢得了团队的尊重和拥护,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其实,管理说到底也就是想让他人去做事的艺术。作为企业的领袖——首席执行官,要使团队具有战斗力,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更应具备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艺术,用自已的人格魅力感染下属,使下属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和服从,从而有效地形成合力,取得成功。因此,你若想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好CEO,就得学一学下面两手准备的功夫! 一手拖自信,一手拈谨慎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首席执行官,你就得在众人面前保持永不动摇的勇气和胜券在握的气概,无论是在一帆风顺还是波涛汹涌时,你都必须镇定自若,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你要明白:一个对前途绝望的将军,他的手下肯定没有忠诚者去跟随。试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如果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将帅都灰心丧气的话,那红军可能“万水千山只等闲”,最终实现胜利会师,扭转乾坤吗?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一只绵羊率领一百只雄狮打不过一只雄狮率领的一百只绵羊”。要取得胜利,就把绵羊的一面藏在内心深处,而让自已象雄狮一样无畏。虽然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有危机感,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正如张瑞敏所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确,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困境,保持创新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