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2)
时间:2023-04-12 作者:张红雨 点击:次
2.关系(Relationships) 人类社会之所以称为社会并非因为众多自然人的数量累计,而是这些人之间彼此存在的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化网络中的关系网络是维护社会化网站具有社会化属性的核心要素。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社交网站中的好友、粉丝或者群组的应用。当我们因为一些社会现实里的关系映射或者虚拟世界里的兴趣相投结成了一个有形的、可以外在表现于互联网络之上的关系,那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化网络的正常运作功能。 因此,在目前主流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中,基本上已经将整体的社会关系分成了两个大的类别:社交圈和兴趣圈。比如以Facebook为主的一类社交网站很明显的是以形成一个社交圈作为发展路线的,无论是同学、同事等大多是具有特定的现实关系,即便也有一些更个性化的自由的东西,但是仍以社交圈为主;而以Twitter为代表的一类微博,则更多的偏重于兴趣圈。这类应用上的人群大多是因为某个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人物、话题等聚集在一起,而很少有具体的社交关系的分类在里面。 如果网站的定位不同,那么运营的侧重点自然也不相同。比如说在社交网络上,我们更注重社会关系的重现,里面就需要检索、验证、实名等一些功能的出现。而在微博等一些应用上,它更多侧重的是一些话题的制造,以引起共同兴趣者的集体关注。 信任在现实社会中是维持交往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虚拟的网络中这一点尤其需要加倍呵护。这一点目前大多是通过类似的实名认证的方式来做的,能较大程度地解决社交关系中存在的欺诈和骗局,但是很难解决的一点就是交互。 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可能他在社交网络中的粉丝、关注者成千上万,这就注定他们不会关注到每一个关注者对他的关注。根据150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足够复杂了,那么他就很难毫无遗漏地阅读每个人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因此,所谓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其实大多时候依然是单向的“广播”。 以新浪微博为例,目前限制的关注人数上限为2000人,这当时是考虑到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但是因为对于被关注的人数(粉丝数)没有限制,就导致了微博往往成为少数名人的广播电台,而大多数人只是听众。但是或许这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比如社会中的追星现象、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概念都可以解释这种矛盾的必然性。 3.活动(Activity) 活动是维持社会关系热情和新鲜的重要元素,在现实社会里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会发起聚会,比如去KTV唱歌、去美食街聚餐、去旅游景点郊游,即便是简单如钓鱼、兜风或者见面说话,但是很难满足于整天待在家里,尽管与彼此的社会关系并不曾消失。 社会化网络服务同样需要这样的催化剂来不断为我们的社会关系保持动力、增添乐趣,活动发起是一个社会化网络必不可少的功能。活动或者话题的发起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官方形式的召集,另一种是个人用户自发形式的组织。 比如在新浪微博的个人页面,会出现banner,基于职业的敏感性而提出的一些大众应当关注的焦点。这类话题一般都偏重于大众性的、中正的、不太敏感的公益性的话题,比如全国性的会议、国计民生、娱乐文化风潮等。 当然,在整个社会化网络的世界里,话题、活动的种类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的,微博、社交网站只是最基础的应用。比如在大众点评网针对某个商家的评价、讨论,这就可能引起一个话题;比如拉手网、美团网每天的团购活动,都属于活动的范畴。因此,广义的活动所覆盖的范围相对较广,也是维系社会化网络具备社会属性的基本保障。 当然,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未必是大众的。社会化网络作为一个聚集大众的平台,但是并不会限制独立个人活动的自由。如果说在类似开心农场、好友买卖的游戏中,只有大众的参与才能激起游戏的乐趣的话,那么诸如一些单纯的休闲游戏、在线音乐电台并不一定需要大众的参与。这就像现实社会的酒吧一样,你可以聚集朋友欢畅热舞,也可以坐在角落里独自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