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康熙维护统一不妥协

中华励志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   康熙维护统一不妥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就帝王而言,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并且还发兵征服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和塞外草原,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秦帝国。而最终真正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和民族格局的,则无疑是康熙帝(公元1662—1722年在位,即清圣祖)。他维护统一、绝不妥协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家庭生活实际上是很不幸的。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公元1644—1661年在位,即清世祖)不宠爱他的母亲佟佳氏,因此也不疼爱他。后来宫里突然流行天花,顺治帝染病身亡。当时还是皇子的康熙帝也得了天花,只是幸而逃过一劫。在选择新君的过程中,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考虑到,得过天花的人以后不会再感染此病,于是康熙帝被拥立登基,那年他年仅八岁。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小小年纪的康熙帝只能和祖母相依为命。

    就这样,康熙帝在孤单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岁月。他不仅要忍受这种煎熬,还要面临近在咫尺的挑战。原来,由于康熙帝年幼,功勋卓著的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四人成为了辅政大臣,主持朝政。时间一长,鳌拜的野心日益膨胀,经常独断专行。年少的康熙帝虽然急在心头,可是表面上不动声色,他找来一些少年练习摔跤打斗。鳌拜还以为康熙帝就是个只知道玩乐的小孩儿,也没放在心上。于是有一天,在鳌拜参见的时候,康熙帝发出信号,身边的少年一拥而上,将鳌拜擒拿。康熙帝在历数鳌拜若干罪状后,将其终身监禁。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康熙帝的勇气与魄力。此后,康熙帝掌握了朝政大权。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努力发展生产和文化事业,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新局面。这里要介绍的是他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一系列故事。

    到了康熙帝即位时候,清朝虽然在表面上已经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可是各种影响统一的潜流仍然到处涌动。首先是三藩的势力。清军入关前后,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等前明朝的将领先后归顺清朝,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朝也没有亏待他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他们三人割据一方,被称为“三藩”。一开始他们与清朝中央倒也相安无事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随之而来。

    有一天,康熙帝与大臣们商讨国事时,偶然间谈到了三藩的问题。康熙帝说:“眼下国家财政苦难,可是三藩还要向朝廷伸手大把大把地要钱,说是要养兵。朕略微算了算,国家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被三藩拿去了。想想真是无奈!”“据臣所知,”一个大臣说:“三藩不仅向朝廷索取甚多,还自行在地方设法敛财。就拿平西王来说,他扫灭前明余孽时,将他们剩下的金银财宝都据为己有。他开采云南地方的金银矿产,每年不知道能得到多少金银。这实在是不像话!”

    “如果光是花朝廷的钱也就罢了,”另一个大臣说:“可是臣觉得他们长期下去就是朝廷的隐患。就拿平西王来说,他的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他还利用靠近西藏的关系,与藏人互市,大量购买那里的马匹来武装军队。他们迟早是国家的祸患!”听了大臣们的话,康熙帝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琢磨对策,甚至将“三藩”两个字写在一张纸上,作为国家的三大要政之一,与“河工”、“漕运”一起贴在乾清宫的柱子上。

    机会终于来了。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三藩中比较忠于清朝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清廷上奏,请求告老还乡。吴三桂觉得这是个试探朝廷真实态度的好机会,就在八月与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袭封靖南王)联合上奏,也提出撤藩。大臣们对此意见不一。有个大臣看出了吴三桂的意图,就对康熙帝说:“平西王一贯老谋深算,此次上奏肯定不是他的本意。如果皇上匆忙将其撤掉,很可能逼得他造反。不如暂时稳住平西王,先处理好平南王的事情。等到朝廷作好了准备,再对付平西王不迟。”然而康熙帝当时毕竟还是年轻气盛,缺乏处理政务的实际经验,他断然拒绝了这项建议,决定同时裁撤三藩。果不其然,吴三桂听到消息后,立马宣布造反,耿精忠随之相应,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宣布参加叛军,“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当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当时就傻了眼,他本以为自己的想法天衣无缝,三藩问题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解决,没想到不仅使自己遭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也给国家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一时间,忧郁和黯淡的情绪一直萦绕在康熙帝的心头。有的大臣就劝他说:“三藩来势汹汹,朝廷人力物力一时难以解决。不如皇上将主张撤藩的大臣严加查办,说撤藩是他们的意思,与皇上您无关,然后再对吴三桂好言相劝一定能够消弭叛乱。”

    中国的皇帝向来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完人,一旦遇到过失就会把责任推给旁边的大臣们。然而康熙帝就没有这么做。他摇摇头说:“吴三桂蓄谋已久,早晚要造反。当年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景帝听了袁盎的话,杀死了主张削藩的晁错,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再说撤藩是朕拿的主意,朕作为一国之君,要是遇到什么事情就把大臣拿出来当挡箭牌,还怎么君临天下?正是这种敢于承担的精神,使康熙帝能够在一次次危难中力挽狂澜,走向胜利。

    但是局势仍旧不容乐观。吴三桂造反后,清军节节败退叛军迅速占领广西、四川、湖南、江西等省,拥兵西北的王辅臣也叛降吴三桂,叛乱声势浩大,全国几乎有一半疆土都落入敌手。而许多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势力也趁机兴风作浪北京城内一度都处于动乱之中。更有甚者,察哈尔(今内蒙古中部)亲王布尔尼率领的蒙古铁骑直接杀奔守备空虚的北京正当康熙帝焦头烂额的时候,西藏的达赖喇嘛来对康熙帝说“吴三桂说他只想划江而治,如今它来势汹汹,朝廷恐怕不是对手,不如裂土罢兵,也能保住半壁江山。”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