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康熙维护统一不妥协(2)



    康熙帝一听这话,当时就火了:“吴三桂在前明的时候只是个小军官,承蒙我大清朝的厚恩,得以封为亲王。然而他居然忘恩负义,反叛朝廷,简直是大逆不道,人神共愤!更何况,朕是全中国老百姓的皇帝,怎么可以容忍国家分裂?你回去告诉吴三桂,赶快投降,朕还可以饶他不死,否则定要他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时刻,康熙帝还能说出这样绝不妥协的话,实在是难能可贵。这来源于他倔强的性格,也由于他心中抱定了一个信念: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吴三桂的行为不得人心,注定失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康熙帝冷静地调兵遣将,经过八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经过三藩之乱的历练,康熙帝显得更加沉稳与成熟,他的目光开始投向我国的宝岛——台湾。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一直在沿海坚持反清复明事业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并要把他经营成反攻大陆的基地。郑成功死后,郑氏家族的后人逐渐丧失了原先的爱国立场,成为事实上的台独主义者。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曾经向康熙帝写信说:“台湾孤悬海外,本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我希望能够按照朝鲜的体例,成为大清的藩属国,定期进贡和朝拜,而不用剃发、登岸。”而当时清廷内部对此也有人居然说:“郑经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再反抗朝廷。现在天下太平,何必为了区区剃发、登岸的小事与台湾闹得不可开交?答应他的要求也没什么不可以。”对此,康熙皇帝义正词严地说:“台湾不比朝鲜,自古就是我中国的领土。郑经只能选择剃发、登岸,归降我大清,否则只能兵戎相见!”

    然而郑氏集团一直执迷不悟。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在施琅的率领下,清军攻入台湾,郑经之子郑克爽投降,两岸终于实现了统一。如何处理台湾,成为摆在康熙帝君臣面前的又一个问题。有些大臣居然说:“台湾孤悬海外,乃属荒蛮之地。现在前明的余孽已经被剿灭不如就让它荒废在那里,或者交给红毛夷(荷兰)也行。”对此施琅愤愤不平地说:“我大清将士浴血奋战,难道就是为了攻下一座要被遗弃的荒岛?就算台湾孤悬海外,也是我大清的领土,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康熙帝同意了施琅的意见。不久清朝设置了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晚清的时候又设置了台湾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

    解决了台湾问题后,准噶尔的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蒙古在明末清初分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漠西蒙古(今新疆北部一带)和漠北蒙古(今蒙古国一带)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在清朝入关前就已经臣服,只有漠西蒙古仍然不服清朝的统治。康熙年间,漠西蒙古中噶尔丹统治下的准格尔部势力日益兴起,不仅控制了漠西蒙古,还经常进犯漠北蒙古。在屡次得手之后,噶尔丹的野心日益膨胀,他派人对康熙帝说:“皇上您就当南边的皇帝就可以了,北方的草原与大漠,就让本汗来统治吧!”其分裂国家的图谋昭然若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派兵妄图进犯漠南蒙古,威胁北京。

    康熙帝当然无法容忍噶尔丹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他召集大臣说:“噶尔丹肆意欺凌蒙古各部,导致生灵涂炭,还想与朕分治天下,简直是做梦!朕身为一国之君,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为了鼓舞士气,朕决定御驾亲征。”一听这话,大臣们当时就炸了锅,有人说:“皇上以天下为念,臣等倍感欣慰只是草原大漠环境恶劣,战场上变化莫测,如果遇到什么闪失,将直接影响到江山社稷!皇上可派出一员大将统兵出征亲征之事则不必有之。”

    但是康熙帝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和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三次亲征噶尔丹。在亲征的路上,康熙帝与将士们一起喝咸水、住帐篷,他经常说:“朕听说明武宗(公元1506—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当年也曾经御驾亲征,但却是为了借机到塞外吃喝玩乐,也就成了天下的笑柄。大明如此胡闹,现在却有很多人整天喊着要反清复明,真让人想不明白。朕平时日理万机,这次又与将士们一同风餐露宿,就是想告诉天下人,朕不仅要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也要让天下一统,给后人一个交代!”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将士们万众一心,取得了一次次重大胜利。最终噶尔丹自杀身亡,西北的局势得到了稳固。

    除了内忧之外,还有外患。就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原来地处欧洲的沙皇俄国开始将其势力扩张到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沙俄侵略者在这里建立据点,试图蚕食我国的领土,还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激起当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此清廷多次与沙俄政府交涉,但是都没有结果。后来三藩之乱爆发,清廷被迫将此事暂时搁置。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开始着手处理东北的问题。他一方面调兵遣将,为对俄作战作准备,另一方面多次派人劝降据点里的俄国人,让他们早日离开中国领土。对此有人说:“黑龙江流域地处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即便收复,对朝廷也没什么用,何必如此劳师动众呢?”康熙帝说:“此言差矣。东北乃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黑龙江流域的部众,很早就归顺我朝。如果我们对他们弃之不管,任由他们被罗刹国(沙俄)的人欺压,怎么对得起他们的一片赤诚呢?即便在偏远的地方,只要是我大清的领土,朕就一定要坚守到底!”经过精心准备,在劝降无望的情况下,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帝派兵发动进攻,大败俄军。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分了中俄边界,明确了黑龙江流域以及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经过康熙帝及其之后几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到清朝中期我国的领土东北到库页岛,北到外蒙古,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西南到西藏、云南,南到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钓鱼岛。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众多民族的人民。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我们今天看到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都为梦中的明天。”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很多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永不妥协的精神。不仅仅对于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处理国政的皇帝而言也是如此。在面临影响到国家统一的挑战时,平庸的皇帝,可能就马马虎虎地处理一下了事,而一些昏君很可能整天就忙于吃喝玩乐,根本不会把国家的统一放在心上。可是康熙帝却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给后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靠的也就是这种精神。晚清那些动辄割地赔款的皇帝,要是想到自己的祖先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这份执着,恐怕要羞愧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