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职的艺术(8)
时间:2022-12-21 作者:李娜|龚雪莲 点击:次
比如,某单位的关先生找到领导者说:“我要离开这个单位。我恨这个单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名领导却很同情他,并建议道:“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关先生问:“为什么?”这名领导者又说:“如果你现在走,单位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单位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关先生觉得领导说得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忠实客户。再见到关先生时,基层领导问他:“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没有想到关先生却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提升我啦,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则案例说明了一个现象:每一个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都会不断地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他认为单位里能够提供满足或超过他个人付出的收益,才会安心地工作。如何创造机会让员工能够获取应得报酬,或让员工相信他能够获得应得报酬,从而努力地工作,是领导者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命题。 要保证个人知足,首先是量才而用,并为有才能者创造脱颖而出的机制。海尔的人才观是“赛马不相马”,说的并不是不需要量才而用,而是说不以上级领导对个人的评价作为竞争评价标准,而是以一套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用个人在工作中的实际绩效作为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 要保证个人知足,还需要事先说明规则,建立制度的契约或心理的契约,目的是双方都明白相互的权利和义务。重要且比较容易判断其对单位贡献的岗位,宜采用业绩导向的薪酬,常见的如销售人员、市场人员等。 2.谋求同事心理的平衡 这一点主要是指员工同事相互之间的比较衡量。古人云:“不患寡,患不均。不均则不平,不平则鸣。”因为大生产的特点,实际上作为单位集体一个分子的员工,很难判断个人的工作成效和对单位的贡献,这时候对员工影响最大的就是与身边其他员工的比较。有了比较,也就容易产生不平衡,乃至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为了保障团队内部的平衡,需要有统一的薪酬体系、科学的岗位评价和公正的考核体系。 3.尽量让上司感到满意 上级领导对下属员工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汇报与沟通,特别是当上级对下属不理解的时候,就更需要领导者发挥连通器的作用,巧妙地向上司解释,说明造成误会的原因等,以求得上司的理解与满意。只有让上级感到满意,才能实现“共赢”。 使所有人都与你亲近 可能你有过这样的感觉,你曾经碰到过一个人,你和他接触交谈了没有多久,就有那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你莫名其妙地对他产生一种好感和信赖感。这说明此人具有非同一般的亲和力。当你具备这种亲和力时,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人。当然,也有的人一看就让人觉得讨厌,大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这也说明这个人的亲和力不够。 人际沟通方面的第一步是亲和力。亲和力,通俗地讲就是要进入别人的“频道”。人与人相处,首先必须找出共同点。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愈多,彼此就愈能接纳和欣赏对方。同样的,如果亲和力较强,那么沟通能力就事半功倍了。这里读者就可能要问了,如何才能造就一种成功的亲和力呢? 1.沟通双方情绪等频 假如跟一个循规蹈矩、不苟言笑的人相处,你应该表现得严肃点,认真点;而和一个比较随和、爱开玩笑的人相处,你不妨表现得轻松一点,开朗一点。这样,你和对方的情绪就是同步的,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理解、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否则,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因为你的情绪是对对方的否定。情绪不同步,将使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拉大。 例如,有人在安慰因遭遇不幸而伤心的人时,故意说一些开心事,以为这样能冲淡对方的情绪。其实安慰者不知道,这种反差反而会加重对方的伤心。与其这样,还不如讲一件自己遭遇过的类似的伤心事。这样,情绪一同步,对方便会感到宽慰,这样就对你产生了比较亲切和靠近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