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找到关键问题关键人物(12)



    (2)当机立断。即在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或出现良好时机时,就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果断处理。古语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当然,观察与把握这种有利时机就要靠领导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艺术水平。

    (3)随机应变。对已决断的事情,在执行中还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样就要求领导能随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因地去进行处置。否则,失去时机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条件。

    3.领导决策要留有余地,不要处置过头

    在决断中,对人、对事处理都不能满打满算,一定要留有余地。这是因为:

    (1)可能由于情况不明确或判断不当而会造成一定失误。

    (2)随着条件变化而导致事件的要素乃至性质发生变化,这样对原来的结论也要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决断时不留有余地,当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改起来就比较困难,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

    任何时候都需要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一种决策素养。任何决策,无论最初多么的合时宜,也不可能在拍一次板后就一劳永逸。所以,一项决策尤其是实施时间比较长的决策,还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修正,乃至完全改变。因此,我们在实施决策时,要懂得随机应变,适时修改。

    袁绍在仓亭被曹操大败后,去冀州养病,因为心情抑郁,终于得病身亡。临死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大司马将军。曹操这时斗志昂扬,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袁氏兄弟,意图一举平定河北。曹军势如破竹地攻克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于等带领四路人马合力坚守,曹军攻打多次不能奏效。

    这时,谋士郭嘉说:“袁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为头儿,兄弟及各死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急攻,他们会团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相互火并,还不如撤回军队到南面去进攻荆州刘表,等候他们袁氏兄弟之间的内讧。他们内部发生事变,我们再一举而攻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河北。”曹操同意了郭嘉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决策,亲自率领大军向荆州出发。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长子袁谭不服死去父亲袁绍的安排,同袁尚为争夺继承人位置动起刀枪,互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当时讨伐荆州的曹军正安扎于西平,还没有与刘表交战,曹操看完袁谭的请降书,立刻召集众文官武将进行商议。

    程昱主张继续实施讨伐刘表的决策,理由是:“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也说:“丞相既然已经领兵到这里,又怎么能够放弃攻打刘表的计划而去援助袁谭呢?”荀攸却认为他们三个所说均有失误之处:“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有任何企图,这个我们都可以看到。袁氏占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如果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共守基业,则势必企图夺取天下。现在我方可以趁他的两个儿子相互攻击、袁谭又向我方投降的机会,发兵先除去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则天下就将是我们的了,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一定不要放弃啊。”

    曹操觉得荀攸的话言之有理,立即又一次改变了决策,督军回师取冀州,消灭袁氏势力,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的大片土地。

    综观曹操两次改变决策的过程,可以说他是个水平极高的决策者。一般来说,决策一经作出,就应当切切实实地加以实施,直到决策目标实现,但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决策始终处于可行和优化的地位。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决策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可行性或已经不是最佳决策,再按照原来的打算干下去,就会跌跟头受损失,或者收不到最佳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改变决策了。曹操在讨袁时两次改变决策,每次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看准火候,恰到好处拍板,是真正的“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决策的机动性、灵活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兵家制胜的法宝。现代决策是否应该随机应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其实,军战需要随机应变,商战也同样需要随机应变,其道理一如军战。当代商战,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对手不止一方,而是多方;竞争又大都是以高科技为武器,而高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当代商战的复杂和变幻莫测远远超过军战,没有曹操那样随机应变的决策智慧,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