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管理清晰运用(4)
时间:2022-12-15 作者:李娜|龚雪莲 点击:次
模糊与暗示应与你随行 在秦末战争中,楚王项羽与刘邦两路兵马同时进发关中。结果刘邦先打进关中,当了关中王,项羽依仗自己兵多势大,对刘邦很不满意,并且要加害于他。这时范增就给项羽献计,说:“等到刘邦上朝时,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去吗?’如果他说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愿意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的好地方,又可聚草屯粮,你养足了精兵强将好跟我争天下,对不对?这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刘邦说不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愿去的,你入关当了关中王,叫你去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去呢?你这是有意反我,绑出去杀了!’我想他刘邦是怎么也逃不出灭顶之灾的。” 范增这个主意够恶毒了,看来刘邦是必死无疑了。 有一天,刘邦参见项羽。项羽就按范增所授一套问刘邦,刘邦沉思片刻,对项羽提出的问题却没有回答“去”还是“不去”。他装着很虔诚的样子回答说:“大王啊!臣食俸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杀掉刘邦的借口看来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无可奈何,只好对刘邦说:“你要是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刘邦回答:“是,臣遵旨。” 刘邦之所以免遭杀身之祸,是由于他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言“唯命是听”,避免了陷入项羽的圈套,从而保全了自己性命。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时要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含义较宽泛的词句,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东周列国志》记载有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晋文公重耳的。公元前636年,在外流浪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支持下,就要回国为王了。渡河之际,壶叔把他们流亡中的旧席破帷仍然当宝贝似的搬上船,一件也舍不得丢掉。重耳一看,哈哈大笑,说自己就要回国为王了,还要这些破烂干什么?他命令全部抛弃这些东西。 狐偃对重耳这种未得富贵、先忘贫贱的言行极有感触,他担心以后重耳会像抛弃破烂一样,把他们这些陪伴他长期流浪的旧臣也统统抛弃。于是,他便向重耳表示,他愿意继续留在秦国,理由是在外奔波了19年,心力俱悴,身体已经像旧席破帷,无法再用,回去也没有什么价值了,重耳一听便明白了狐偃的意思,马上作了自我批评,并让壶叔把东西一一拣回,表示返回国后,一定不会忘掉狐偃的功劳和苦劳,同心共政,治理晋国。 第二件事是关于吴王寿梦的。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准备进攻楚国,并遍告诸臣,谁胆敢劝阻我攻伐楚国,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阻却又怕丢脑袋。于是,怀揣弹子,手里拿着弹弓,连续几天早晨都在宫廷的后园游荡。 吴王见了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园中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树上悲怆地鸣叫,饮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就在它的后面,螳螂紧贴树枝,弯起前肢,却不知道黄雀就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脖子,将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就在他的下边,这三种动物都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不顾潜伏在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听后醒悟过来,取消了出兵的计划。 一个领导人在与其他领导特别是上级领导相处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时,旁敲侧击的方法就有了运用的必要。旁敲侧击的方法很多,以事侧击、以物侧击、言语侧击、行为侧击等等,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对方的效果。 有些事需要模糊表态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春秋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三千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则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