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高效交流的七种武器(4)



    特别是一些年龄稍长或者是听觉有障碍的人,他们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本来就比平常人慢,思维敏捷度会稍微差一点儿,因此,“慢”点儿跟他们说话,他们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才能让你们的沟通产生实际的意义。

    说话语速快、语调夸张、抑扬顿挫的人,让别人思维跟不上,从而往往很难说服对方;相反,那些语速缓慢、沉稳有力,懂得适时停顿的人,让别人能够容易理解他讲的内容,则更容易有说服力。所以,讲话,说“慢”一点儿才会让彼此的交流既达到目的,又更高效。

    一般来讲,说话快,跟讲话者的心理压力有关。讲话者会担心听自己说话的人没有耐心,所以想尽快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其实你完全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既然你跟他有必要的交流,那对方肯定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把事情讲完;如果他对你的讲话有意见,就会提出疑问,你也没有必要觉得不自信而过分紧张。

    另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地进行自我锻炼,养成讲话慢一点儿的习惯。比如,平时有意用比较缓和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和家人说话;找一个说话慢的人,与他经常交流、聊天;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养成说话平缓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听你讲话的人更高效地接受你的谈话信息。

    适时提问,让谈话更有趣

    在实际交谈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说到某个感觉很重要的话题后,自己讲了几句或两人沟通了几分钟之后就没有话说了,气氛有些尴尬。

    但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往往能跟孩子在一件小事上讨论交流半天。

    “麦苗长大后变成什么颜色?”

    “变成黄色。”

    “那它变成黄色后又能怎么样?”

    “收获小麦。”

    “小麦能做什么用?”

    ……

    为什么同样是交流,却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从沟通艺术的角度来看,第一种的“卡壳”现象就是因为交谈话题没有充分展开而引起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及时提问听讲者的感受或者疑问,只是一味地“倾泻”,而听讲者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双方的谈话中来。

    事实上,只懂得自己在那儿一个劲地“说”的,叫自言自语;有“说”有“听”的那叫灌输;而既有“说”又有“听”,还有问的那才叫交流。那么,想要对方参与进来的话,就要适时地进行“发问”。

    某大型网站的CEO说:“我管理公司是靠‘发问’,不是靠‘回答’。发问会启动对话,对话才能刺激创新。”

    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提问题,让对方积极地参与进来,那才叫真正地懂得如何跟他人沟通。

    王龙是一名著名的电台主持人,业内人送外号“点子龙”。因为不管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嘉宾,还是脾气古怪、非常难缠的嘉宾,他都能顺利地展开采访,并且使彼此都能交谈甚欢。

    许多他的同事或者晚辈,都来找他讨教“秘诀”。

    面对大家的提问,他说:“其实,我也没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秘诀’的话,应该就是我喜欢及时提问吧。”

    听完他的话,很多人都投来不解的眼神。

    “一开始就先问嘉宾的禁忌,你就知道自己接下来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接着问他最喜欢关注什么,你就知道接下来怎样展开话题……让他的脑袋跟着你的提问不停地转动,总之,一切你不懂的,没有头绪的,都直接问就行!”

    听完他的解释,大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好问题是不容易想到的,没有智慧不懂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想要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想法,很有必要学会掌握谈话时“适时”提出“好问题”的技巧。

    首先,只要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就立刻提问,打开陌生人的话匣子。

    一个人的性格、生活爱好、职业特征等,或多或少地会在他们的谈话方式、表情动作、穿着服饰等方面有所表现。你要学会善于观察,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并且抓住机会,及时开口询问。

    例如,一名中年男子乘车跟一名驾校教练相遇,位置正好是在驾驶员后面的座位上。汽车在行驶途中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但还是没有修好。这位中年男子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查一遍,驾驶员半信半疑地又检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原因。这位教练感觉这名男子的这个绝活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就立即向他问道:“你在部队待过吧?”“嗯,待过七八年。”“噢,那咱俩还应该算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