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一腔热血著《史记》
时间:2022-10-05 作者:李维文 点击:次
中华励志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 司马迁一腔热血著《史记》 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人活着到底仅仅是为了吃喝享乐,还是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慷慨赴死,在什么情况下又必须苟且偷生?对于这些问题,司马迁用自己的抉择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最好的答案。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家学渊源深厚,他的父亲司马谈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对儒、墨、道、法等家的学说也都深有研究。当司马谈做了负责修史的太史令时,深感史学的衰微。为了振兴史学,他决心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并为此搜集了大量资料,这也可以说为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也熟读经史,并拜了董仲舒等学术大家为师,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学术功底。而且他还亲自种田,积极地参加劳动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读书,固然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理性知识;但对于一个立志要融汇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历史学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去领略人生的浩渺烟云,去砥砺自己的胆识气魄,去开阔自己的胸怀视野。于是,司马迁在十九岁时开始了自己的壮游征程。 在大约两三年的时间内,司马迁从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东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南下江陵,溯沅水至湘西,又折向东南,上长沙,越洞庭,出长江……足迹可以说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当经过发生过历史大事的地方司马迁总要停下自己的脚步,探究一下古人留下的足迹: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司马迁参观孔子讲学的旧址;在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一带),司马迁向当地的老人询问魏国壮士侯嬴、朱亥的故事;在会稽郡(今浙江、福建一带),司马迁凭吊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的开创者大禹的坟墓……这次壮游归来不久,司马迁就当了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身边的一个随从,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又多次陪同汉武帝到处巡游,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眼界。正是这些游历,使司马迁得到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知识,掌握了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考察了更为广阔的风俗人情,也加深了他对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认识。这些经历对他后来著述《史记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位史学巨星在经历千锤百炼后正冉冉升起。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领文武百官一路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举行封禅大典。在这次被认为是千载难逢的盛典中,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谈也因制定封禅礼仪有功而随侍在侧。可刚出长安,司马谈就一病不起,抱疴滞留于洛阳。痛惜与封禅大典失之交臂的他气急交加,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恰逢出使西南归来赶往汉武帝行在的司马迁途经洛阳,弥留之际的司马谈激动不已,拉着儿子的手,泣下数行,谆谆教诲道:“人活一世,总要留下些什么东西才好。为父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一部纵观古今的史书写出来。你一定要继承为父的遗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完成这部史书,也算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大地,前对得起祖宗,后对得起子孙了!”司马迁痛哭流涕的聆听父亲的临终教诲,低头呜咽道:“放心吧父亲,儿子虽然生性愚鲁,但是一定会恪守父业,潜心修史,不敢稍有懈怠!”司马谈死后,继任太史令的司马迁投入极大热忱来对待父亲的遗命,他谢绝宾客,不事产业,日夜思竭地诵读皇家藏书,整理历史资料,进行《史记》的创作,日子进行得平淡而又充实。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修史事业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不期而至。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大举反击。在汉朝取得了三次大战的胜利后,双方一度罢兵言和。可是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战火重启,汉武帝让自己的大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统帅,率领三万人从正面进攻。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为偏师进行策应,吸引匈奴单于的主力。路博德再率一万骑兵作李陵后援。本来这是非常完备的计划,但是路博德心高气傲,以老将自居,不屑于给小将李陵当后应。于是汉武帝只好临时把路博德调到别处,结果李陵一下子成了孤军,陷入匈奴单于十万精锐部队的层层包围之中。虽然李陵及其手下将士浴血奋战,可毕竟双手难敌四拳,经过几十天的鏖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李陵被迫投降匈奴。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龙颜大怒,在朝会上,汉武帝大发雷霆:“李陵这小子,朕待他不薄,他居然投降了匈奴!这不仅丢的是他自己的脸,还丢的是咱们大汉朝的脸!朕一定要对李陵全家严加查办!”朝臣们虽然知道李陵投降有无可奈何之处,可是都知道汉武帝的厉害,都不敢上前给李陵说句公道话;更有甚者,为了迎合汉武帝的意思,表示李陵罪该万死。 看着这荒唐的一幕,司马迁坐不住了。想当初,当李陵刚出兵成功拖住了单于主力的消息传到朝廷时,举朝上下一片欢腾,无不举杯庆贺;如今李陵一朝失败,便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朝臣们要么胆小怕事,要么落井下石。司马迁不禁问自己:“世人的公道、良心、正义都到哪去了?”他既对朝臣的丑恶嘴脸充满鄙夷,也对李陵的不幸遭遇饱含同情。司马迁秉着本性的正直善良和对武帝的拳拳忠心,站了出来。“禀陛下臣有话要说。”“讲!”“臣觉得,李陵投降情有可原,不应问罪。” 这话一出,众臣一片哗然,每个人都在想:“太史公是不是不想活了?”司马迁接着说:“第一,李陵这次之所以陷入重围导致兵败投降,是因为军事部署不当,也不能全怪他自己第二,即便如此,李陵五千步兵杀了匈奴一万骑兵,也已经算是功过相抵了;第三,李陵这个人,居家能恪守孝道,与朋友交能讲求信誉,而且一直有报国之心,臣相信他早晚有一天一定会想办法逃回来为我大汉效力。望陛下明察。” 司马迁的话虽然客观公正,可是事实上触碰到了汉武帝的敏感神经,尤其是那一句“是因为军事部署不当,也不能全怪他自己”,让他觉得司马迁是在拐着弯批评自己。于是他脸色一沉,指着司马迁说:“你这家伙,是不是李陵走之前给了你什么好处?为什么替他这么一个叛徒说话?来人,把他给我抓起来,押入死牢!”司马迁还没反应过来,就一下变成了死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