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烘养九十年(2)
时间:2014-01-15 作者:刘墉 点击:次
格的家教,和不希望子妇承父母荫庇的态度。正因此,他将自己最好的收藏捐给了故宫,还 对我说打算画一百张画,配上一百幅字,在90岁生日的前后,义卖捐给慈善事业。更令我 兴奋的消息是,他居然讲:“将来我的画,也会分送给学生,90岁了,东西都留在自己手 边,有什么意思!” 但是尽管已经90高龄,老师仍然无一日不创作,此刻,他已经开始抚纸磨墨。 老人对于用纸并不十分讲究,甚至那有潮点黑斑的,都照画不误。或许也是因为功夫深 厚,仿佛那能以“飞叶伤人,米粒打穴”的武林高手,随手俯拾都是武器;不同的纸张,到 他手上,也便能各用其长,遇到有斑点处,顺手皴上些山石树木,便全成为了画境的一部 分。至于带许多白点子的粗棉纸,在他的手中,更成为了描写雨景的最佳材料。当年我在师 大美术系做学生时,甚至看过老师用垫在画幅下,由于上面墨水渗漉而弄脏的纸来作画,据 说由于那些墨痕的牵制,反而更能打破形式,另创新意呢! 至于老人用墨,则通常需要极浓,甚至要磨到近于焦墨的地步,为了省力,他的案边摆 了一架磨墨机,只消按钮,便自有马达带动。不过近年磨墨机也少用了,上好的墨汁成为代 用品。尽管如此,墨汁在用前仍然要倾入砚中再磨一阵,求其浓,也为了使墨质更细。 当然磨墨另有一种功用,就是活动手腕,并著机会思考,淡淡的墨香,恰有那薰香的安 静效果。这时候最是重要,所以我也不敢出声,看老师抚着画纸,一面研究墨,一面沉思。 过去一个多星期、已经画了各种树木点叶,今天应该研究的是皴法,看他磨墨告一段 落,我也开始就位。那是在他画桌左后方的位置,高高的脚架上装着录影机,以便将老师的 一笔一划全部摄人镜头,再加以详细的分析。 “这一张画斧劈皴。”老人突然起身转后面的抽屉里,找出一个小本子,一页页地翻阅 起来。原来那是他的写生册,有铅笔、钢笔、原子笔、水墨写生,也有些工细的设色作品, 从纸张变黄的颜色看,应是极早以前的东西。他的手停在一页以水墨画成的岩石写生上: “这就是斧劈皴的写生,可以做为参考,什么东西都要有写生的基础,才有生机,也才不落 俗套!” 仍然是以他最爱用的山马笔起手,老人先把整枝笔濡满淡墨,到舔笔的布上将笔吸干 些,再以笔尖到砚中蘸焦墨,又去白磁碟中轻舔。说时迟,那时快,竟然已经疾然落笔,正 是画幅的左下方。大侧锋快速地移动着,表现出岩石坚硬而光滑的块面。刚健的山马笔毛, 与棉纸的表面摩擦弹动,发出飒飒的音响,由于整枝笔先蘸过淡墨,所以从笔尖到笔腹呈现 出由浓而淡的色阶,既表达了丰富的墨韵,也现出凹凸的阴影变化。 “小时候跟季瑶屏先生学画的时候,以为许多皴法都是古人凭空造出来的,直到后来跟 梁寒操、孙哲先先生去桂林,又转往南京,再与高燕如先生北游十三陵,冒着零下的酷寒上 八达岭、居庸关,总算是开了眼界,看到不少奇岩怪石。尤其是后来跟着政府西迁四川的时 候,一路溯长江而上,船到广元一段,更是刀山剑树、悬岩峭壁,画上有的皴法,全都见到 了,才知道其实古人并非增长门造车,一树一石都是经过写生,有来由的。我现在所画的斧 劈皴法,就是表现嘉陵江上的景色。” 说着笔锋突然一变,转成浓墨中锋,在近景加上了横斜几棵松树,再隐隐约约地在较远 处的平台边上盖了房舍,又于对岸以不同角度的斧劈皴添了另一座临溪的山头,而后淡淡几 抹远滩,和更远处若岑而立的山峰。或是描写他在嘉陵江畔的回忆吧! 抗战期间,黄老师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任教,正临着嘉陵江,竟日可见白帆 点点、纤夫连连,相信那也正是他由“与古为徒”,到“以天为宗”的画风转变期。虽然是 在战时,但嘉陵江、峨眉山、剑门都被融入了黄老师的画中。而与张大千先生同游峨眉、与 张目寒及大千先生赴剑门,一路上或振笔作画、或横杖赋诗、或因雨因而狼狈、或人清流而 潜泳的往事,更是老人所津津乐道的:也可以由这些事上,看出两位大师的深交厚谊。 “这一张既然是教人画斧劈皴,就要表现得爽利,树也要以中锋表现,使那刚劲的用笔 能与皴法相配合,但要棉纸上画斧劈皴多少要差一点,马远、夏奎都阳用绢,才表现得有力 量。” 皴笔告一段落,正好有客人来,其实不是客,而是住在近邻的张颖穗夫人,也是老师的 干儿媳妇。张先生以前在屏东工作时,每逢周未都专诚赶来台北学画,下课后又立即赶回屏 东,这种勤学诚恳的态度,深得老师的喜爱,所以收为义子,至于张太太,则在搬到附近之 后每天一定来,成为老人家除了安霞这么个女儿之外,身边最亲近的人。 张太太并未直趋画桌,便与师母在门前的几上调理鸟食,那玩意还真吓人,都是一条条 用面包屑养的肉虫,只听得她们在议论伙食的分配方式,某鸟可得几虫,某食欲不振之类, 老师则拿起吹凤机将画吹千。 照我们的研究计划,每图都要分段完成,画好一个阶段,先行摄影制版、校色没有问题 之后,才画第二部分,所以现在只得将这嘉陵江畔的风景,先行摆下。由我去找出前几天完 成第一阶段的作品,来继续第二部份的工作。 这是张云海,山头以破笔的效擦,配合水晕墨彰的树木点叶,左边若屏而立的山巅,林 间略见一角飞檐,山谷则云腾气蒸,层叠如浪,有荡荡然千里之势。 “画云实在得力于台湾的风景,由于这儿的天气湿,日光又强,白天将山谷中的水气都 蒸发起来,慢慢向上腾升,到傍晚自然蔚为云海。而说到看云海,更得谢谢先总统,蒋公, 每次有深山旅游,常邀我同行,有一次去阿里山险峻处,蒋公特别送我一根手杖,还亲自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