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8)
时间:2023-03-15 作者:王艳丽 点击:次
“拔河的时候。” “接力赛的时候。” “出黑板报的时候。” …… “对,劳动、进行体育活动还有一起搞活动的时候都需要合作,那学习的时候呢?” 听到老师的提问,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平时都是独立学习,如果遇到困难了会一般问老师,而很少想到问同学,更不用说平时和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了。 “学习的时候需要有合作精神。想一想,合作对于学习有怎样的意义?” 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同学们。 尝试着和同学交流合作,不但能纠正错误,为解题提供线索,还有助于你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路变得清晰,眼界变得开阔的同时又调动起学习的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习动力。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要忘了,学习也要交流和合作。 (1)讨论难题。对于疑点和难点,自学时往往难于打开思路,但如果几个同学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很容易打开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2)可以采用讲课的方式。一个人像老师一样讲课,其他同学边听边检查边补充,这样就能有效而全面地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3)互问互答式记忆。几个同学一起记忆,彼此提问,互相回答,一个人回答不出来,其他人可以提示,而且几个同学之间还带有竞争,这样就能刺激你的思维,提高记忆效果。 (4)采取各种方式使学习变得充满趣味。可以几个同学在一起,开展学习会、讨论会,进行数学游戏、诗歌对答,表演外语、口语、戏剧等,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不为了成绩和文凭而学习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成绩下来了,有的学生欢呼雀跃;有的学生小声抽泣;有的学生情绪消沉,面色凝重;有的学生厌倦学习,想离校出走;甚至有个别学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怕面对家长、老师、朋友,已成为众多青少年的共同心理。其实,过于关注分数,把它作为成败的标志、心情好坏的风向标,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是不可取的。 考试是为了及时查漏补缺,主要是作为自我测验、检查的手段。也就是说,考试不应作为我们的学习目的,至于考试所得分数,需具体分析。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分数并不能完全判断出自己学习的全部真实。 中外有不少杰出人士在青少年时期,所表现出的天赋条件、所考的分数并不好。但是,由于自己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著名的人物。 拿破仑小时候很愚笨,学习成绩非常差,唯有身体健壮是他的优点。他在巴黎军事学校毕业时的成绩名次是第42名,虽不知该班毕业生人数是多少,但排列到42名的名次,总不能算是好成绩。从传记来看,他只有数学比较好,其他学科都很差。据说,他终生不能用任何一种外语准确无误地说或写。更有趣的是,战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小时候也被称为一名“愚蠢”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很糟。甚至连他母亲也说他是个“笨蛋”。 从郭沫若先生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单上来看,他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后来他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 有人风趣地说:“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很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棵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 钱锺书先生是现代著名的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后来,他写出影响巨大的《围城》、《谈艺录》、《管锥编》等,被人誉为“拥有20世纪最智慧的头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