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礼仪,是会说话的基础(3)
时间:2022-12-02 作者:王鹏 点击:次
其次,要考虑与谈话者的亲疏关系。 生活中面对跟你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同事等,一开口,直呼其名既简洁又显得亲密无间。但如果是多年未见的朋友或者是老同学,称呼“女士”或者“先生”,就会过于生硬。 此外,在公众场合,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都是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 再次,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 不同职业的人,我们一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比如,对医生称呼为“大夫”;对农民称呼为“大爷”“大娘”“老乡”;对教师称呼为“老师”。所以,在称呼他人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工作或职业。 然后,称呼要入乡随俗,注意它的地域性。 我们国家有许多的称呼都具有地域性。如天津,不管对方女性年龄有多大,一般都带着浓重的口音称对方为“姐姐”;再如,北京人爱称别人“师傅”,但南方人口中的“师傅”就是出家人的意思。称呼时要注意入乡随俗,并了解这些称呼的地域性,避免产生误解。 最后,不同的场合称呼的“宜”与“不宜”大不同。 在公众场合或者是正式场合,像“哥们儿”“姐们儿”等这一类的称呼,会显得庸俗低级,都不宜使用。再如,逢人便称老板,也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很反感。 最有力量的话语:谢谢 “谢谢”,作为我们基本的礼貌用语,在现代日常的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交车上别人给你让座,说声“谢谢”,会瞬间让你的形象提升几个层次;别人帮自己拿东西,说声“谢谢”,对方会觉得你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摔倒了,别人帮了自己一把,说声“谢谢”,会让别人觉得你很有礼貌。“谢谢”一词再简单不过,但是此词一讲出,就会让你立刻拥有赢得别人好感的魔力。 也许,生活中你会听到这种抱怨:“我不介意帮他做任何事,但是,他连声‘谢谢’也不说会让我觉得自己帮他帮得毫无价值。”又或者“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连声‘谢谢’都没说过。” 小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本来大家都知道他家里有两个孩子,生活上需要他的照顾。所以每次组里加班,大家都帮着他做,尽量不让他加班晚回家。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大家每次帮他做了这么多,他别说买点水果、小礼物什么的来感谢大家了,竟然连声“谢谢”都没有。再后来,他甚至把自己的工作理所当然地丢给其他的同事,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搞得大家很伤心。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他“心太凉”,不懂得感恩,就不再帮他做事了。有什么活动,或者是好事也不告诉他。最后他成了这个办公室里的“外人”。 孙倩是一个办公室里新来的行政文员,性格有点儿内向。一次,经理让她把市场风险报告做好,下午开会用。但是孙倩不会做这种报告,又不好意思问其他同事。结果马上要开会了,她还没有做好报告。幸亏一个男同事及时将自己之前的调查报告拿给她,并指导她怎样做,她才能及时地在会议上将报告拿给大家。事后,她非常感激那位男同事。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就经常帮他倒水、倒咖啡。大家感觉很纳闷,还打趣地说孙倩对那个男同事有意思,弄得孙倩和那个同事都很尴尬。 虽然我们知道表达感谢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送花、请吃饭、送小礼物等,也有很多人推崇行动大于一切。但千万不要轻视“谢谢”这个很不起眼的词,它是传播一些绝对重要信息的最简便方法。 所以,感激他就要说出来。不要因为“谢谢”太简单,而让自己与好人缘失之交臂。只是在说的时候要讲究一些技巧。 一、态度一定要真诚 “谢谢”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轻描淡写地说,会让别人觉得你很虚伪,不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一定要记住,不要带着目的性去做什么表面文章,而是你真的想要感谢他。这种感谢应当是发自内心的,诚恳的、真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