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日本的傲慢与梦想

日本的傲慢与梦想

 
从日本派出第一支使臣队伍起,中国就把日本列入属国的行列。在中国看来,这个汪洋大海中的岛国和其他小国一样都是不足道的蛮夷。他们只知道,这个岛国上的人个子矮小,所以给他们起了一个别名叫“倭”。
 
不过,随着交往的增多,日本人还是让中国多少感受到了它内心深处那股其他“蛮夷”没有的强烈的傲慢。唐宋时期中国人就说日本使臣和别国使臣不同,说他们“妄自矜大,夸夸其谈”。确实,这个小国虽然在向中国学习过程中态度非常认真,但是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真正恭顺过。早在隋朝之时,它就国书中“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字样,惹得隋炀帝大怒[1]。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国家统治者都知趣地自称“国王”,唯有日本最高统治者从唐朝就开始自称“天皇”,不但僭越了中央帝国“皇帝”的名号,而且比“皇帝”还要高一级。虽然在与大唐王朝的交往中,他们不敢使用这个词,只用这个词的汉语音译“主明乐御德”蒙混过关[2],但是当时写给新罗的国书中,却已经公然称“天皇敬问新罗(国)王”。[3]
 
日本遣唐使日本遣唐使
从那时候起,日本就自认为与中国平等,高于周围诸国。因此它试图模仿中国,在自己身边,也建立一个小型的朝贡体系:“在律令国家时代,日本模仿中华思想,构想了一个小型版的世界,以日本为中心,将新罗、渤海等国视为附属国。只有唐朝是一个平等的邻邦。” [4]
 
所以772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七年,日本天皇在给渤海国的国书中说:“昔高丽全盛时,其王高氏,祖宗奕世,介居瀛表,亲如兄弟,义若君臣,帆海梯山,朝贡相继。”[5]称日本与高丽的关系,是“君”与“臣”的关系,说高丽曾多次朝贡于日本。当然,这一点高丽并不承认。
 
日本人将当时的“世界”分为“化内”与“化外”。“化内”当然是指日本,“化外”分为三等:“邻国”、“番国”与“夷狄”。“邻国”是第一等,专指大唐一国。“番国”是第二等,指以新罗为首的朝鲜半岛诸国。而位于日本列岛南北端的虾夷、隼人、耽罗、舍卫,以及多褂岛等南岛人等,则被视为不受天皇恩泽感化的“夷狄”,位于世界边缘。
 
在佛教传入并普及之后,日本人又形成了“三国(中国、印度、日本)世界说”,认为世界由中国(震旦)、印度(天竺)、以及日本三个中心国家构成,三国之下各有自己的藩属小国,世界秩序当然由这三国共同建构。
 
确实,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倾向。日本就是这样,他热诚地向你学习,却丝毫不影响他那极为强烈的自尊甚至自负。
 
这个弹丸小国的自尊心之强,也许与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自卑有关:生活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先进国家身边,日本没法不为自己的体型瘦小文化落后感到深深的自卑。不过,日本从来没有被自卑压倒。相反,他“虽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正是这种先天不足,更激发了日本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热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过自己的老师。日本的民间故事中许多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像从桃子里跳出来的桃太郎,手指尖那么大的一寸法师,五分高的五分次郎,都是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后战胜了庞大的敌人。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反映,实际上,事实上,它一丝不苟地向你学习,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甚至把你吞掉。整个日本民族一直都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超越自己,战胜中国。甚至在羽翼未丰之际他们就已经多次尝试向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挑战了。公元663年,它就和唐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而进行过白江口之战。这次过于急切的挑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充分说明了日本人内心的急迫和自负。
 
桃太郎和他的战友们攻打邪鬼桃太郎和他的战友们攻打邪鬼
到了宋代,自认为已经与中国平等的日本不再向中国朝贡,两国只有民间交流而一直没有官方关系。宋神宗想和日本亲近亲近,托日本僧人给日本朝廷带了封书信,因其中写了“回赐”二字,引起天皇不满,没予回复。宋徽宗时代,又一次因为在给日本的牒文中写有“事大之诚”一句,惹恼了日本人 ,没能够达到建立亲善关系的目的。[6]
 
1274年和1281年,征服了整个大陆的蒙古人两度派遣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渡海远征军入侵日本,眼看日本人就要为他们的倨傲而付出沉重代价。然而也许是上天欣赏日本人的勇气,一股突如其来的台风摧毁了忽必烈的十万水师。
 
这一事实更加强化了日本人内心的自负,他们认为这股台风是天降神风,因而进一步认为自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神国”,而天皇就是神的代表,因此日本是一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在世界万国之中,只有日本是由“真天子”进行统治,天皇是“万国总帝”。[7]
 
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的“诏抚”文书送到了日本,要求日本进贡。日本人不但没有遣使,反而因为朱元璋诏书的语气傲慢,一怒之下,杀掉了七名明朝使臣中的五名。
 
在放回的两名使臣带回的文书中,日本人公然答道:
 
“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有跪途而奉之乎?”[8]
 
就是说,我就是不进贡,你敢兴兵来战吗?你倒是来啊,我们随时欢迎。
 
朱元璋被这个桀骜不驯的岛国弄得火冒三丈,可是老谋深算的他才不肯为了口舌之争而兴师动众。他清楚地记得忽必烈的惨痛教训。《明史·日本列传》说:“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他只好以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样子宣布不与这个小国一般计较,并从此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征伐日本。


作品集关于日本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