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先秦史·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8)

第三节 宫室

人类藏身,古有两法:一居树上,一居穴中。《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孟子》言:“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滕文公上》。《淮南子》言:“舜之时,江、淮流通,四海溟涬,民上丘陵,赴树木。”《本经训》。即其事。《诗》云:“古公室父陶复陶穴。”《礼记·月令疏》曰:“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为复。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故《诗》云陶复陶穴也。”《诗疏》不甚清晰,故引《礼记疏》。此古穴居之法。巢居,今世野人犹有之。其法连结大树之枝,使其中可容人,去地三五十尺。凿树干为级,以便上下。亦有能造梯者,人既上则藏之。《淮南·本经》谓容成氏之时,“托婴儿于巢上”,盖其事。穴居多在寒地。巢居则在温热而多毒蛇猛兽之区。《御览·皇王部》引项峻《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可见其一起于南,一起于北也。

筑室材料,不外木、石、土三者,砖即熟土。寒带之人,有以雪为屋者,温带热带无之也。《易·系辞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修务训》曰:“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栋宇者,巢居之变,筑墙则穴居之变也。《左氏》:郑伯有为窟室而饮酒,襄公三十年。吴公子光伏甲于堀室,以弑王僚,昭公二十七年。皆古穴居之遗。《月令》:“仲秋,穿窦窖。”《注》:“入地,椭曰窦,方曰窖。”此亦穴居遗法。《吕览·召类》曰:“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以见节俭。”《注》曰:“茅可覆屋,蒿非柱任也,虽云节俭,实所未闻。”此实巢居之遗制,高氏自不解耳。然《大戴记·盛德篇》,谓“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蒿宫”,业已曲为之说,更无责乎高氏矣。243

渔猎之世,民多山居,亦有藉水以自卫者。希腊史家赫罗多德(Horodotus),谓古屋皆在湖中,筑于杙上,惟一桥通出入,与《史记·封禅书》:公玉带上明堂图,水环宫垣,上有楼,从西南人,名为昆仑者酷相似。西元千八百五十三年,欧洲大旱,瑞士秋利伊湖涸,湖居遗址见,人类学家、古物学家皆以为邃古之遗。今委内瑞拉、新几内亚之民,仍有湖居者,可知以水自环,实野人防卫之法也。吾国古者,州洲同字,洲字即今岛字。已见第七章第三节。明堂称辟雍。辟即璧,《说文》“璧,瑞玉圜也”,又曰“璧,肉好若一谓之环”,盖取周还之意。雍,篆书作雝,乃借字,其本字当作邕,从川邑,《说文》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盖正指洲言之。《易·泰卦爻辞》曰:“城复于隍。”《尔雅·释言》曰:“隍,壑也。”城临壑,犹湖居时遗法也。湖居盖邃古之事,稍进则依丘陵。244古丘虚同字。书传言先代都邑者,皆曰某某氏之虚,即某某氏之丘也。至农耕之世,民乃降丘宅土。《淮南》以作室筑墙茨屋,与辟地树谷并举其征。此时文明日进,营造之技日精,城郭宫室,乃次弟兴起矣。

《礼记·王制》曰:“司空执度以度地,《注》:“度,丈尺也。”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注》:“观寒暖燥湿。”量地远近,《注》:“制并邑之处。”任事兴力。”《注》:“事,谓筑邑庐宿市也。”此古经野之法。《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此则建国之法也。《笃公刘》之诗曰:“涉则在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涉高冈,乃觏于京。既溥既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即古建国时计度之事。《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有形法家,《汉志》说其学云:“大举九洲之势,以立城郭宫室。”盖即其法,而今亡矣。古制:百里之国,九里之城。七十里之国。五里之城。五十里之国,三里之城。《诗·文王有声疏》引《尚书》传《注》云:“玄或疑焉。245匠人营国方九里,谓天子之城。今大国九里,则与之同。然则大国七里之城,次国五里之城,小国三里之城为近耳。或者天子实十二里之城,大国九里,次国七里,小国五里。”焦循《群经宫室图》曰:“《周书·作雒篇》: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六百二十丈,计每五步得三丈,每百八十丈得一里,以九乘之,千六百二十丈,与《考工记》九里正合。”则谓天子之城九里者是也。城之墙曰墉。《尔雅·释宫》:“墙谓之墉。”《疏》:“亦为城,《王制》云:小城曰附庸。《大雅·皇矣》云:以伐崇塘。义得两通也。”又于其上为垣,于其中睥睨非常,是曰陴,亦曰堞,亦曰女墙。《说文》:“陴,城上女墙,俾倪也。”又曰:“堞,女墙也。”《释名》:“城上垣曰睥睨,言于其中睥睨非常也。亦曰陴,陴,俾也,言俾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墙,言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门外有曲城,谓之《诗》:“出其阇。”《毛传》:“,曲城也。”《说文》:“,城内重门也。”《诗疏》云:“是门外之城,即今之门外曲城是也。”其上有台曰。《诗》:“出其阇。”《毛传》:“阇,城台也。”《尔雅·释宫》:阇谓之台。四角为屏以障城曰城隅。《考工记》:“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注》:“阿,栋也。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疏》:“汉时云东阙浮思灾,言灾,则浮思者小楼也。”焦氏曰:“浮思,《广雅》《释名》《古今注》,皆训为门外之屏。城之四角,为屏以障城,城角隐僻,恐奸宄逾越,故加高耳。《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传》云:城隅,以言高不可逾。《笺》云:自防如城隅。皆明白可证。《疏》据汉时浮思灾,以城隅为小楼,非也。《古今注》谓罦罳合板为之,则屏自可灾。”城版筑所成。城之外为郭,亦曰郛,则依山川形势为之,非如城之四面有垣也。《周书·作雒解》: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郭所以御小寇,有大敌则不能守,故春秋列国相攻,不闻守外城者。郭之设,如专于一面,即为长城,2460亦所以防钞掠。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皆有长城,所以防北族,齐亦有长城,则所以防淮夷也。郭以内为郊,郊犹称国中;郭以外为鄙,亦曰野,则野人之居矣。《春秋》之例,未入郭曰侵某鄙,伐某鄙,入郭曰入某郛,入城曰入。郭为古征服者与所征服者之界。见第十章第四节。郭之门即郊门,其外有关。关多据形胜之地,不必尽在界上,盖扼险之始也。《周官·司关注》曰:“关,界上门。”《仪礼·聘礼》:“宾及竟,乃谒关人。”然《左氏》定公六年,郑伐阙外,《注》云:“阙外,周邑。”盖周以伊阙险隘,设关守之,谓之阙塞,阙塞之外,未尝无邑也。昭公元年,孟仲之子杀竖牛于塞关之外,此齐、鲁分界之关,关外即齐。襄公十七年,齐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迎臧孙,至于旅松,则桃、防皆在阳关外。成公二年,齐侯入徐关。十七年,高弱叛卢,庆克围之。国佐杀克,以谷叛,齐侯与盟于徐关。则徐关外亦有卢、谷等邑也。《考工记》:“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注》云:“王宫所居。”谓中为王宫也。天子诸侯皆三朝。《礼记·明堂位》:“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注》:“言庙及门如天子之制也,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戴震谓天子亦三门,焦循《群经宫室图》从之。门:最在外者曰皋门,诸侯曰库门。库门之内为外朝,九棘三槐在焉。《周官·朝士》。其内为应门,诸侯曰雉门。门之内为治朝,群臣治事之朝也。《周官·大宰注》:“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仪。”见《宰夫注》。治朝之内为路门。路门之内曰燕朝。燕朝之后曰六寝。六寝之后为六宫。此系据《周官》为说,见《天官宫人》及《内宰》。今文家说,则谓天子诸侯皆三寝,见《公羊》庄公三十二年《解诂》,二者不可强合。六寝之后,六宫之前,为内宫之朝。《匠人》云:“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内九室当在内宫之朝,外九室当在治朝也。又有官府次舍,其所在不可悉考。《周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注》:“官府之在宫中者,若膳夫、玉府、内宰、内史之属。次,诸吏直宿,若今部署诸庐者。舍,其所居寺。”《宫伯》,“授八次八舍之职。”《注》:“卫王宫者,必居四角、四中,于徼候便也。次谓宿卫所在。舍其休沐之处。”应门之旁有阙,即观也,亦曰象魏,2471为县法之地。《天官冢宰》,“正月之吉,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司农云:“象魏,阙也。”《左氏》哀公三年,司铎火季桓子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杜《注》曰:“《周礼》,正月,县教令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之,故谓其书为象魏。”案魏者,阙名,象者,形象,其初本皆一名,后单音语变为复音,乃并二者皆称为象魏耳。《公羊》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天子之礼也。”《解诂》曰:“礼,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礼记·礼器》:“天子诸侯台门。”又曰:“家不台门。”《注》:“阇者谓之台。”《疏》曰:“两边筑阇为基,上起屋曰台门,故乘之可以眺远。”《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是也。城亦有之,《诗·郑风》“佻兮兮,在城阙兮”是也。塾在路门之侧,为门闱之学所在。《尔雅》:“门侧之堂谓之塾。”《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即在于此。《疏》曰:“《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此即《公羊》宣公十五年《解诂》,所谓“田作之时,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暮不持薪樵者不得入”者也。《战国策·齐策》:王孙贾之母谓贾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秦有闾左之戍,晁错谓入闾取其左。《后汉书·齐王缤传》云:使天下乡亭,皆画伯升象于塾,旦起射之。则古民居之巷通称闾,闾之两端恒有门,其侧皆有室,至汉世犹名为塾也。寝之制:前为堂,后为室。堂之左右为夹,亦曰厢。东厢之东曰东堂,西厢之西曰西堂。东西墙谓之序。其下曰阶。东为阼阶,西为宾阶。室之左右为房。郑云:天子诸侯左右房,大夫士仅有东房,见《诗·斯干笺》《礼·公食大夫礼注》。其北为北堂。《诗·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曰:“背,北堂也。”《疏》:“《士昏礼》云:妇洗在北堂,《有司彻》云:致爵于主妇,主妇北堂,《注》皆云:北堂,房半以北为北堂。堂者,房室所居之地,总谓之堂,房半以北为北堂,房半以南为南堂也。”《士昏礼疏》曰:“房与室相连为之,房无北壁,故得北堂之名。”堂北有阶曰北阶。户在室东南,牖在西南,北亦有牖,曰北牖。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室:西南隅为奥,尊者处之。西北隅谓之屋漏,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也。《尔雅疏》引孙炎说。东北隅曰宧,宧,养也,《疏》引李巡说。盖饮食所藏。东南隅曰窔,在户下,亦隐暗也。郭《注》。中室曰中霤,复穴之世开其上以取明,雨霤之,后因名焉。《月令疏》。《尔雅》曰:“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盖寝庙之制大同,故其称亦互受也。以上言城郭朝寝之制,略据焦循《群经宫室图》。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