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时间:2023-06-19 作者:吕思勉 点击:次
先秦史(全文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封建 中国以统一之早,豪于世界,然秦始皇之灭六国,事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一百三十二年,亦不过余二千年耳。自此上推,迄于史事略有可知之时,其年岁必不止此。则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立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然以封建二字,该括郡县以前之世,于义实有未安。何则?封者裂土之谓,建者树立之义,必能替彼旧酋,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然后封建二字,可谓名称其实,否即难免名实不符之诮矣。故封建以前,实当更立一部族之世之名,然后于义为允也。“部落曰部,氏族曰族”,见《辽史·营卫志》。 部族之世,事迹已鲜可征,然昔人想像之辞,亦有不尽诬者。《吕览》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犹且裁万物,制禽兽,寒暑燥湿弗能害,不惟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四方之无君者,其民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273《恃君览》。《墨子》曰:“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尚同上》。由《吕览》之说,则自下而上;由《墨子》之说,则自上而下;二者皆有真理存乎其间,盖古之民,或氏族而居,或部落而处,彼此之间,皆不能无关系。有关系,则必就其有才德者而听命焉。又或一部族人口独多,财力独裕,兵力独强,他部族或当空无之时,资其救恤;或有大役之际,听其指挥;又或为其所慑;于是诸部族相率听命于一部族,而此一部族者,遂得遣其同姓、外戚、功臣、故旧,居于诸部族之上而监督之,亦或替其旧酋而为之代。又或开拓新地,使其同姓、外戚、功臣、故旧分处之。此等新建之部族,与其所自出之部族,其关系自仍不绝。如此,即自部族之世,渐人于封建之世矣。先封建之世,情形大略如此。 封建之制,盖亦尝数变矣。其有传于后而较完整者,盖惟儒家之说。儒家之说,又分今古文两派。孰非孰是,向为经生争辩之端。其实二者皆拟议之辞,非史实也。今先略述二家之说,然后考其说之所由来。儒家之说既明,而封建之世之情形,亦略可睹矣。《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白虎通》引无卿字,又云:“诸侯所以无公爵者,下天子也。”则上大夫即卿可知。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制农田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几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孟子·万章下》答北宫锜问周室之班爵禄略同。《孟子》云“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与《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异。其云“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则与《王制》似异实同。又云“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亦与《王制》小异。《白虎通》引《含文嘉》,亦以为周制。云:殷爵三等。合子男从伯,或曰合从子。地三等不变。《含文嘉》又云:夏爵亦三等,见《王制疏》。郑注《王制》则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以为一,则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异畿内谓之子。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犹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狭也。周公摄政,致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封王者之后为公,及有功之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所因殷之诸侯,亦以功黜陟之。其不合者,皆益之地为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惟天子畿内不增,以禄群臣,不主为治民。”案《周官》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郑氏偏据《周官》,遇礼制与《周官》不合者,辄挤为夏、殷制,实皆无稽之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