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先秦史·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11)

吾国最古之建筑,莫如明堂。蔡邕《明堂月令章句》,谓:“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取正室之貌,则曰大庙;取其正室,则曰大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时之学,则曰大学;取其圆水,则曰辟雍;虽名别实同。”袁准难之,殊不中理。阮元谓:“有古之明堂,有后世之明堂。古者政教朴略,宫室未兴,一切典礼,皆行于天子之居,后乃礼备而地分。礼不忘本,于近郊东南,别建明堂,以存古制。”《研经室集·明堂说》。其说是也。明堂之制,今古文皆谓其以茅盖屋,盖犹祭祀之存玄酒大羹。今《戴礼》说:明堂九室,室四户八牖。古《周礼孝经》说: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其壮丽,殊与朴略之世不称,盖晚周之制也。郑玄谓《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似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得其实矣。《淮南·本经》云:“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之风弗能袭,土事不文,木工不斫,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可见明堂之初制。合初制与吕不韦所说观之,可见自隆古至晚周建筑之精进也。本节引《礼记·明堂位疏》。蔡邕说详见《续汉书·祭祀志》注。《考工记·匠人》说明堂之制,与古《周礼》《孝经》说同。

《周官》:天官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注》:“郑司农云:梐枑,谓行马。”案谓交互设木,以资守卫也。设车宫辕门。《注》:“谓王行止宿阻险之处,备非常,次车以为藩,则仰车,以其辕表门。”为坛宫棘门。《注》:“谓王行止宿,平地筑坛,又委遗土起堳埒以为宫。郑司农云:棘门,以戟为门,杜子春云:棘门,或为材门。”《疏》:“闵二年,卫文公居楚丘,国家新立,齐桓公共门材,先令竖立门户,故知棘门亦得为材门,即是以材木为门也。”为帷宫设旌门。《注》:“谓王行止,昼有所展肆,若食息,张帷为宫,则树旌以表门。”无宫则共人门。《注》:“谓王行有所逢遇,若住游观,陈列周卫,亦立长大之人以表门。”此古人行道止舍之法也。

古人席地而坐,尊者则用几。阮谌《礼图》云:“几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二尺。”《曾子·问疏》。其高尚不如今之椅也。其坐则略如今之跪。寝则有床,《诗》所谓“载寝之床”也。《左氏》襄公二十七年:“床笫之言不逾阈。”《注》:“笫,箦也。”《正义》:“《释器》云:箦谓之笫,孙炎曰:床也:郭璞曰:床版也。然则床是大名,箦是床版。《檀弓》云:大夫之篑与?篑名亦得统床,故孙炎以为床也。”室中用火有二:一以取暖,一以取明。《汉书·食货志》云:“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师古曰:“燎,所以为明;火,所以为温也。”古无蜡烛所谓大烛庭燎者?以苇为中心,以布缠饴蜜灌之,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平时用荆燋为火炬,使人执之,所谓执烛抱燃,所谓烛不见跋,皆指此。《周官·秋官》司烜氏《疏》。《左氏》昭公十年:“宋平公卒。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定公三年:“邾子自投于床,废于炉炭,遂卒。”则取暖亦用炭也。

述宫室及与宫室附丽之器用既竟,请再略言葬埋之制。古之葬,盖有于山者,亦有于平地者。《孟子》曰:“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矣,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滕文公上》。此田猎之世之葬于山。《易》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系辞传》。此则耕稼之世之葬于地者也。农民葬埋,率就所耕之地。256《曾子问》:“下殇葬于园:”亦其一证。故《孟子》言:“死徙无出乡。”《滕文公上》。《公羊解诂》述井田之制曰:“死者得葬焉。”宣公十五年。《檀弓》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盖古之所以不封不树者,正以葬地距所居甚迩,不待识别也。《诗》:“行有死人,尚或瑾之。”毛《传》:“瑾,路冢也:”路人而犹为之冢,亦以便识别也。贵族则以中田为不安,而求葬于高燥之处。《吕览》谓“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是也。《节丧》。于是葬地距所居渐远,不得不为之识别,而有所谓丘封之度与树数,《周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并有以人力为丘陵者矣。顾亭林《日知录》云:“古王者之葬,称墓而已。春秋以降,乃有称丘者。赵肃侯、秦惠文、悼武孝文三王始称陵至汉则无帝不陵者矣。”此葬地之变也。《檀弓》曰:“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淮南·氾论》同。郑《注》言有虞氏始不用薪,高《注》言禹世无棺椁,以瓦广二尺,长四尺,侧身累之以蔽土,曰:堲周,盖尚未能用木。257《墨子》言“禹葬曾稽,桐棺三寸。”实假托之辞也。见《节葬》。上文云:“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下文又云:“子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可见实为墨子所定之制。《左氏》哀公二年,赵鞅誓众曰:“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墨子所据,自系当时觳薄之制也。《檀弓》言:“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孟子》言:“中古棺七寸,椁称之。”《公孙丑》下。而天子诸侯,棺椁皆至数重。《檀弓》:“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郑《注》以水兕革棺为一重,枕棺即椑棺,梓棺为属与大棺,《丧大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盖即《礼器》所谓诸侯三重,大夫再重者,诸侯无革棺,大夫无椑也。又云:士棺六寸,则士无属也。《礼器》又云:“天子五重。”郑谓加抗木与茵,疏云:“古者为椁,累木于其四边,上下不周,致茵于椁下,所以藉棺,从上下棺之后,又置抗木于椁之上,所以抗载于上茵者。藉棺外,下褥,用浅色缁布为之,每将一幅,辄合缝为囊,将茅秀及香草著其中,如今有絮褥也。”案《庄子·天下》:“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七重,盖以水兕革棺为二,茵与抗木,亦各为一重。《荀子·礼论》:“天子棺椁十重。”十,盖七字之误。此棺椁之变也。《檀弓》又曰:“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其论三代制礼之意非,言三代异礼当是。所谓明器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亦《檀弓》文。盖其时制器之技,本只如此。“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刍灵与涂车并称,亦见《檀弓》。盖在瓦棺聖周之世,俑则与棺椁并兴也。258此葬器之变也。凡此皆葬埋之法,随文明之进而臻美备者也。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