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言说东吴(3)
时间:2023-05-21 作者:叶兆言 点击:次
那么当时最贫穷的地方又是在哪里,说出来大家恐怕仍然是不相信,就是大扬州。这个扬州不是今天长江北面的扬州市,而是我们现在最引以为豪的江南地区。我们说中国有九州,“禹别九州”,九州代表着中国,而长江南部偏东的这一大片土地被称之为扬州。在东吴之前,整个江南地区基本上都处在蛮荒年代,那时候,江南到处都是沼泽地,人烟稀少,它的文字可以记录的历史,差不多都是虚无的,都是一些不太靠谱的传说。 江南的文明应该是从东吴才开始,东吴是我们文明的源头。再往前,就没什么太多的东西可说了。大家可能还知道一个泰伯奔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呢,说起来很简单,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吴地是一片蛮荒之地,我们的文明要想追溯源头,就必须提到一个来自北方的泰伯。周王一个叫泰伯的儿子跑到我们吴地来了,在他的带领下,吴地开始被开发。和别的地方的历史一样,东吴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地被开发的历史,什么叫开发,说白了,就是不断地加入了人工,让蛮荒之地变得越来越文明。 我们说南京是六朝古都,这个六朝,打头的便是东吴,而东吴的发源地又在苏州。东吴能够立国,可以成为江南的领袖,就是因为最初在苏州一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东吴时期的江南,经济仍然还非常薄弱,三国鼎足,其实吴国和蜀国加在一起,才可以勉强和曹魏抗衡。北方的曹魏为什么强大呢,如果细心研究一下,会发现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北方生产能力远远强于南方。 江南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富裕呢,应该是在东晋时期。东吴和西蜀当年对抗北魏的策略,诸葛亮用的是打仗,老是喊北伐,所谓“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这口号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竖起一个高大目标,让大家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让蜀国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始终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战争时期永远是非常时期,而非常时期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我们的课本对诸葛亮评价非常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汉族常常遭遇外患,常常是危急存亡,在这样的时候,以攻为守便是最好的策略,抗战自然而然就成了主旋律,而《出师表》便成了最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 三国时期的西蜀因为战事不断,最穷,东吴相对要好得多。因为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开始坐大,开始对东吴形成威胁。因此在后期,东吴的策略是北向魏称臣,这个策略是成功的,结果东吴最后杀了关羽,收回了荆州。西蜀是以攻为守,东吴则是以守为攻,攻和守都是三国鼎立的国策,但是最后统一中国的还是来自北方的司马氏,我们都知道,魏晋是可以当作一家的,司马氏窃取了魏国江山,不当回事地就拿下了西蜀和东吴。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东吴只是个开创期,江南真正形成气候,非要到东晋才行。东晋是江南兴旺的转折点,不妨跟大家说一说苏州的虎丘塔,这个虎丘塔,据说是整个江南最早的古建筑物。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苏州的两个古塔是江南地区最悠久的,一个虎丘塔,建于五代,一个北寺塔,建于南宋。可以这么说,东晋以前的江南地区,经济已经开始发展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相对于北方,它的最美好时刻还没有到来。 举一个例子,以人才看,在唐以前,第一流的大诗人都不是出在江南地区。像苏州籍的陆龟蒙,在苏州基本上已经是最出色的,可是放在浩瀚的唐诗中,恐怕就算不上一个大诗人。以古代文化看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论,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没有一个是我们这一带的江南人。以科举的数字看,根据统计,江南文人在隋唐以及北宋,实在没什么太大作为。经济上,江南似乎再也不会萧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但是文化上又不得不仰望北方。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人名统计,唐朝人才分布的比例,排名前五的是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虽然排名第六,其实中间还包含苏北的缘故,像徐州,完全应该算作北方。至于浙江,竟然排名于甘肃之后,差不多只是排名第一的陕西十分之一。 到了宋朝,东吴的这一片肥沃之地,早已经成为标准的鱼米之乡。说起鱼米之乡,不能不提到江苏的苏字,因为繁体字的“苏”,里面既有鱼又有米,“禾”就是水稻就是米。好像当初故意挑了这么一个字,今天我们说起江苏,简称“苏”,很显然,大家已经习惯了用“苏州”的苏来代表江苏。那么这个苏字是不是有鱼米之乡的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