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平等:奏响亲子交流的和谐圆舞曲(7)
时间:2023-03-17 作者:王艳丽 点击:次
妈妈一口气交代这么多事情,孩子能记住吗?估计在这时已经是一头雾水了,如果妈妈这样讲,效果就会好很多:“妈妈要出去了,交代你三件事:第一,中午吃饭,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到微波炉热下就行了;第二,下午帮妈妈坐一壶开水;第三,只要是不认识的人敲门,一律不准开门。”这样讲就没有刚才那样啰嗦,并且层次分明,孩子会牢牢记在心里。 说话唠叨实在是个不好的毛病,以前有这样一个笑话就是讽刺一个说话唠叨的家长。 从前有个地主,家里有五个孩子,快要考科举了,这位地主把五个孩子叫过来开始训话:“这次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你们都考上了,我从此以后就不再叫你们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而是叫你们大少爷、二少爷、三少爷、四少爷、五少爷。但是,如果你们没有考上,我就不叫你们大少爷、二少爷、三少爷、四少爷、五少爷,依然要叫你们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 读到这里,肯定有家长忍不住要发笑了,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犯这样的错误吗? 在一次学生调查中,有很多孩子反映了父母的唠叨: (1)每天上学都要我路上小心点,天天如此,每次都说好多遍。 (2)做错一点小事就说我,还说好几遍。 (3)有一次我起床晚了,妈妈就在床边唠叨半天。 (4)有一次我把墨水打翻了,爸爸骂了我很久,并且一直用粗暴语言。 (5)一次爸爸放学接我回家,一路都在说让我成绩提高,真烦人,还不如不接我。 …… 也许是太爱孩子了,也许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唠叨的确是太多了自己却觉察不到。“有作业吗?作业是多还是少?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不要看电视了,赶快写作业!学习一定要用心,不能三心二意。不好好读书,你长大就什么都做不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甚至孩子在家里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妈妈唠叨的对象,弄得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家长的反复唠叨,会扰乱孩子的心情,使孩子黯然神伤,孩子忍无可忍,粗暴回应,甚至是耿耿于怀,对家长不理不睬。“真是好心没好报!”很多家长还会因此而愤愤不平。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也没有人喜欢人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特别是如果这个“吩咐”并不有趣。家长越逼迫,孩子就越抗拒,不管他年纪多大,但这并不仅是因为他不想做。持续不断的叨念只会升高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温度,制造挑战。 育才方案 掌握克服唠叨的小办法 孩子在成长起来之后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主见,做事情也懂得如何把握分寸,所以作为家长,应避免过分的唠叨,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从心理学上分析,孩子是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个体,家长必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唠叨的家长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软弱的人,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的事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每天面对软弱、紧张型性格的父母,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家长应该了解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2.批评的话不宜多 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有些父母“苦口婆心”,类似“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之类的话一天要唠叨好几遍。绝大多数子女对这种说教式的谈话都采取“缄默不语,心不在焉”的对策,而且觉得自信和自尊受到了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