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旅途风景 >

徽州牌坊群

  秋高气爽,在田园风光、山光水色映照下,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庄重沧桑,相互辉映,一幅气势恢宏的徽州古建三绝图浑然天成。

  雄伟、肃穆的七座牌坊群是当今世上遗存最为罕见的古建筑群。古牌坊纪念性的独特建筑物,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业绩昭著,二、财力雄厚,三、皇帝恩准。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历史上徽商名噪一方,形成的原因,如《安徽通志》记载: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在外经商享有盛誉,重视教育投入,“以商入仕,以仕保商”,为徽州文化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密切关系,继而产生了徽州朴学、徽剧、新安医学,诞生了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徽学。

  棠樾村外出行商的人颇多,鲍家是徽商中佼佼者,成为世袭的官商门第,“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出巨资在故里修建了七座牌坊,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皇帝旌表鲍家的“忠孝节义”等气节而恩准建造。

  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其孝行感动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慈孝里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宗岩、鲍寿逊父子而建。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由他们自决生死。孰料父子争死,感天动地,乱军不忍下刀。朝廷旌表,赐建此坊。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 汪氏为棠樾人,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个春秋。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鲍漱芳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在棠樾村头建一座“义”字牌坊。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旌表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堂樾,时小姑生病,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立节守志,守寡31年,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明末离乱时,逢昌之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顺治三年,逢昌才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并将父请回家中,后其母重病,他攀崖越洞,采药医治,割股疗母,因造此坊。尚书坊,明天启二年建。嘉靖八年进士鲍象贤,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死后封赠工部尚书,牌记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

  三座明牌坊典雅厚重,栏心板镌有精致的图案,梢间横坊各刻三攒斗拱,镂刻通明,下有高浮雕狮子滚球飘带纹饰的月梁,四柱嗓墩,安放在台基上,额枋较低,平板枋以上为枋木结构的一排斗拱支撑挑檐,二柱不通头,垫拱板朴质无华,加固了挑檐的基础,厚重相宜。四座清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它们虽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却又表现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风格。连续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每一缕阳光射来,每一阵微风吹过,每一双目光投来,这些高尚的灵魂在温暖的阳光里、在和煦的清风里、在崇敬的目光中复活,灵魂不朽!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