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走黄山
2023-07-19 本站原创 作者:笑君 点击:次
黄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域的名字。当然,山与地域,自古有之。只不过,山称黄山之名,有些古老了。地域称黄山之名,则没有多少个年头。这个地域的曾经,名为徽州,可谓声播四海,如雷贯耳。
合肥到黄山很近,走一趟,也就是出门踏青而已。
一、雨中行进
早春二月,天气如同三岁小儿的脸,说变就变。前几日,艳阳高照,温度陡升,羽绒服、毛衣都“退伍”了。谁知道呢?昨夜一场雨,敲打得窗玻璃沙沙作响。早晨起来……
恰恰,今日要去黄山地区走一走。
有意的是,出门的那一刻,雨停了。等来一辆网约车,登上即走,倒也方便。活动的主办方规定在“招商大厦”集合,乘大巴前往。网约车还未到地方呢,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几乎没有停歇的迹象。车到“招商大厦”时,早已看到一辆大巴停在那儿。下车,上车,均在雨中。旅行包、身上,免不了淋湿了一大片。
大巴车上,人已经不少了。想要找个心仪的位子,已然不成,只能在空着的位子上落座了。好在,座位有富余,没被甩在最后。
不一会儿,人齐了,启动、出发!
市区道路,交叉多,红绿灯也多。又是上学、上班的前奏,交通拥挤在所难免。眼看着,高架桥就在咫尺之遥,就是过不去,上不了。车厢内人头攒动,车窗紧闭,慢速行驶,空气似乎已经凝固。我家的这位,心脏不好,呼吸困难,总想找个能透气的地方。我安慰道:“别急,稳住,静下心来。待上了高架,驶入高速,一切就好起来了!”
总算上了高架,驶入高速。岂料,高架像停车场,行进艰难。高速呢?一样跑不起来。大巴摇摇晃晃的,像婴儿的摇篮,令人头晕目眩。车窗玻璃已完全被雾笼罩着,几乎看不见外面的一切。只有被水渍流逝出来的一道一道的沟沟,透露着路两侧迅速向后移动的影子。
好几日前,我就在想,新春伊始,万物萌发,一路行程,一定是一路风景。可是……
二、品味徽菜
好巧,大巴下了高速,雨也停了。即便没有阳光,天也很矮,尤其是雾锁山峦,天与地依旧一派朦胧。然而,独特的山地景象,独特的小城风貌,显现的是满眼的鲜活,满目的清新,令人心情愉快!
大巴在黟县小城的大街上拐了几个弯,驶进一家叫朴食的酒店。小楼临街,白色墙壁,黑瓦黑檐,古朴中透着徽州人的风貌。
一楼大厅的入门处,摆满了徽州菜系的各种菜品。那是引诱客人的招牌,也是满足客人选菜的需要。我们是集体行动,吃什么菜,吃什么标准,早已经安排好了。
一个很大的包厢,四张桌子,菜也上得差不多了。一上午,一路奔波,肚子还真的饿了。一桌子的菜,我略略地点了一下,大盘小碟的,十五六个。大多数菜,我是叫不出名字的。一桌十个人,有人认识,还能说出菜名。
比如,臭鳜鱼。这是当地的名菜之一,因其闻着臭吃着香而得名,且名扬四海。我不是个高雅之人,却也闻不得臭。故而,不吃臭鳜鱼。臭鳜鱼的妙处,我无从说起。但是,一桌子的其他人,无一不吃得酣畅淋漓,赞不绝口,一个劲地说道:“香,好吃!”
比如,胡氏一品锅。这是烧着火炖着吃的一锅热菜,主料是粉丝、蛋饺子、炸圆子,还有猪肉。我不会做菜,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放在一起的,又是怎么烧制出来的。不过,我知道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所有的东西一定是先烧熟了,再放到火锅里,来个一锅烩。能否好吃,原料必须是徽州本土的,放什么佐料,怎么烧,烧到什么程度,都是绝活。这一锅,早已烧得热气蒸腾,香味四溢了。我伸过筷子,先夹了几根粉丝。只是这粉丝太长,扯不断,提不起来,夹不到碗里。只能一筷子夹了多少就是多少,硬生生地拖拽到碗里。然后,吹上一口气,感觉稍凉了些,可以入口了,这才送一筷子到嘴里。我们知道,粉丝是山芋做成的,放在一品锅里的粉丝,既有山芋的本色,又有一品锅独特的香味。含在嘴巴里,似乎有些油腻,吞咽下去时,只有滑溜、圆润,并不觉得有多少油。一口下去,还想再来一口,没有其他任何不适的感觉。蛋饺子、圆子等,入口也是这种味道。
比如,竹笋烧肉。在这里,不担心主料有假。因为,竹笋是长在山上的。现在是春天,正是出笋时节。而且,竹笋离开了山的特定环境,其成色大为不同。所以,竹笋绝对正宗,一等一的山货。地道的竹笋,地道的土猪肉,地道的徽州厨艺,地道的……竹笋烧肉,便是名副其实的徽菜了。我先不吃肉,吃竹笋。竹笋白白的,看似浮着一层黄黄的汤汁,入口却如同吃豆腐似的,脆嫩,鲜美,无土腥,有本色,还蕴含着猪肉的香味。
比如,豆腐汤。千百年来,感谢淮南王刘安的发明,使得豆腐成为大江南北所有人的美味之一。但是,豆腐要好吃,取决于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豆子,二是水,三是厨艺。徽州人家的豆腐,就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豆子,是本土产的优质品。最关键的是水,这里的水,是从黄山山脉里穿越过来的,无杂质,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制作成的豆腐,细腻、爽滑、口感极好。经过徽州厨师们独特的工艺,制作出的豆腐汤,只有豆腐,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汤也是白色的。可是,喝到嘴里,豆腐根本不用嚼,自然软化,随着汤,随着一股香气,直接就流入肚子里面去了。而那豆腐的余香,留在舌尖上,藏在嘴巴上,让人不忍放弃,想一直地喝下去。
一桌子的菜,不胜枚举。这个吃一块,那个尝一口,吃着,尝着,米饭还没有上来呢,我倒吃饱了。再吃……
三、走进芙蓉谷
宋代大文豪苏轼说:“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说的是庐山,放在黄山也一样如此。
我到过黄山很多次了,恰恰没到过芙蓉谷,甚至不知道芙蓉谷在黄山的什么地方。大巴驶到芙蓉谷景区的大门处,我下得车来,只觉得“身在此山中”,分不清东南西北。抬眼望去,满目青山,而山腰上,山坳里,一片片,一团团的雾,游离着,上升着,如同仙境一般,让人浮想联翩。不远处,一湾清溪,没有看到水的存在,却听到了欢快流动的声音。而且,循着水声,向上看去,一面瀑布就挂在山涧里。瀑闪如银,狂泄如布,声涛如吼,雾漫如蒸,气势如虹。瀑布的左侧,两块叠加起来的巨石,伫立着,黑森森地,虎跃跃地,似要腾飞,却又岿然不动。石头的正面,雕刻着五个红色的大字:黄山芙蓉谷。
芙蓉谷,又叫春谷,是有故事的。无论是什么谷,也无论有多少故事,都无需赘述。跨过瀑布,一潭水域就在眼前。这潭,便是黄碧潭。四周翠竹茂盛,初春时节,新枝嫩黄。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潭面犹如黄色碧玉。黄碧潭往上,进入峡谷,群峰嵯峨,怪石罗列,森林茂盛,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我们到时,细雨连绵,游人不多,黄碧潭及其周围,静静地,除了雨声水声,几乎就听不到别的什么声音了。
黄碧潭的中间有一组音乐喷泉,却没有开,就像才露了头的荷叶似的,看游人,听风雨,自由自在。
所幸,谷内的石头多,多到满谷都是,最著名的是觅春石。一块巨石,是冰川漂砾时代的产物,高6米,长15米,形如云朵又如怪兽,石顶上还生长着一棵树。
传说,唐尧有两个女儿,一名娥皇、一名女英,乘风踏云觅春至此,祥云便化作石舫了。
我站在觅春石的旁边,仔细地端详着,除了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块石头。要说发现了什么,那就是石头上多了两个雕刻下的红字:觅春。
娥皇、女英,觅春而来。我们呢?不也是为了觅春而来吗!
辞别觅春石,走不多远,便是野人部落了。曾经,这里是不是真的有野人的存在,可能谁也说不清。现在的这个野人部落,只不过是在演绎着传说中的故事而已。但是,看野人们的表演,则看得我们心惊肉跳,紧张到了极点!
一群“野人”,几男几女,穿着树叶与兽皮,瘦瘦的腰肢,黑黑的皮肤,载歌载舞。音乐奔放,舞姿活泼,非常精彩。
几支舞后,说要表演上刀山。所谓的刀山,就是用铁链子绑定好的几十把钢刀,像一副云梯似的,从地面直达半空。这座刀山,就耸立在舞台的中央。一个“野人”,也就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吧,穿一件裤衩,上身赤裸着。他先向观众展示一下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脚底、腹部、双手等,都是完好无损的。一转身,从地下捡起一只矿泉水的瓶子,横着在刀上划过,瓶子成为两截。说明,刀极其锋利,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
然后,“野人”围着刀山跑了几圈,既是热身,又再一次地向观众展示一下身体的健康与无损。
随着音乐的变换,一种古朴的曲调如小溪似的缓缓地流动了起来,“野人”开始上刀山了。只见“野人”双手抓住头顶上的那把刀,手指与手掌捏住刀口处,使了使劲,似乎能够承受住自身的重量了。一只脚踏上了最下面的那把刀,脚底的中间部位就横亘在刀锋上。接着,一手上升捏住另一把刀,一只脚跟进,踏上第二把刀。左右开弓,一只手,一只脚,就像攀登梯子似的前进着,一眨眼的工夫,登顶了。手捏住最上面的第一把刀,脚站在倒数的第四把刀上,稳了稳神,脚挪到刀尖处,在刀尖的稍里处站定了,手抓住绑刀的链条,伸出另一只脚,做了一个金鸡独立的造型。这个时候,人的重量全落在一只脚上。这只脚,却踏在钢刀的刃上,让人要多担心就有多担心,万一……
接着,是下刀山了。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所有人的心都纠结着!没想到的是,“野人”如同走平路似的,无阻无碍,一脚下去了,再下另一只脚,利利索索地一口气从高处到低处,下来了。
还未等观众醒悟过来,“野人”已站在刀山前的地面上,再一次地展示着他的双脚、双手,还有身前身后,和上山前一样,无伤无损无血迹。这时,观众才回过神来,鼓掌声此起彼伏,回响不断。
芙蓉谷,早春时节的春谷,我记住了。
四、游览新安江
雨下了一天,断断续续的。傍晚时分,雨下得更大了,没有雨具,根本不能出门。
偏偏,活动的主办者,安排我们游览新安江,倒也别有情趣,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新安江,古称渐江、浙江、徽港,发源于黄山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西部,由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经桐江、富春江,流入钱塘江。全长373公里,有三分之二在黄山市内。因此,被称为黄山市的母亲河。
屯溪,位于新安江上游渐江之畔,是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还是一座古城,汉建安年间,孙权设黎阳县。黎阳,即黎明的太阳。故,屯溪古称为昱城,地处天目山与黄山之间的盆地,有“两江交汇,三省通衢”之称。
著名作家江志伟先生在一首歌中写道:昱城美不美,一半街巷一半水。也就是说,屯溪城规制整齐,街巷纵横,四通八达,既壮观又宜居。而渐江,也就是新安江,穿城而过,且干流、支流将小城分成了好几块,成为地地道道的江南水城山乡。
在屯溪码头登船,一步便从陆地跨越到水中央了。雨继续下着,我们在船舱内,如同待在游动的屋子里。感觉到雨丝斜斜,雨点泣泣,却不影响也不干扰眼前鲜活的画面。
我的正前方,是城区。远望城市,高楼大厦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一幢又一幢的摩天大楼,与楼背后的山,与楼顶上的天,几乎连在了一起。不同的是,雨中依然有雾。这雾,白茫茫的,薄薄柔柔的,飘飘冉冉的,如同人间仙境。近观岸上,沿江一带,护坡如城墙,碟垛分明,俨然一道长城。护坡之上,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装点,形成了一条以绿色为主的景观带。
一面照壁墙,是整块的铜雕。因为距离稍远了些,看得不够清晰。凭感觉应有50米的长度,高约10到15米。听扩音器的介绍,我大体知道了,这组铜雕,是屯溪的名人总汇,是徽州的历史遗迹。千百年来,像汪华、朱熹、胡宗宪、郑之珍、许国、程大位、戴震、程维宗、俞金海、伍美珍、程灵洗、程道南,王茂荫、詹天佑、黄宾虹、陶行知、苏雪林、胡雪岩、胡适,等等。都是屯溪人的骄傲,也是徽州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两桂长帆,一艘商船的造型,差不多有三百米的长度。船上,是休闲娱乐广场。船下,是濒水漫道。看起来,仅仅是一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场所。妙就妙在,设计者匠心独运,蕴藏着徽商的沧桑与辉煌。
自宋代开始,闯天下,做生意,成为徽州人谋生的手段之一。到明清时,徽州人的生意已经名扬海内外,被人称为徽帮、新安商人。徽州地域特殊,物产丰富,便成为徽商走出大山,输送地方特产的一项无可匹敌的资源。
新安江,通江达海,自然而然地成为徽商的黄金水道。屯溪老街的东端,便是水埠码头,茶叶、木头、药材、瓷器、黄烟、锡箔、纸张、日杂、布匹、盐等货物,在此集结,或运出,或扩散,都依赖于新安江。
这艘船的船头正对着东方,对着钱塘江,对着京杭大运河,对着大海。很明显,是要把徽州商人行走天下,纵横五洲四海的征程,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是要让今天的徽州人,永远不能忘记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游船在江心掉过头来,朝反方向驶去。我的目前便是江的另一侧了。一带山峦,连绵起伏,翠绿的森林,在雨中显得寂静而又深沉。山腰以上,皆被一片白茫茫的雾覆盖着。这雾,没有边际,难分彼此,仿佛这天地已是一体的了。
最高处的那座山峰上,一座四柱支撑,飞檐翘角的亭子却清晰可见。就在游船快到亭下的江面时,我听到了扩音器的介绍,说此亭叫孙王阁。据说,孙权的长子孙和,曾做过南阳王,在当地做过一些有益于民的事情。孙和的儿子便是孙皓,继承了孙权的伟业,称东吴大帝。故,孙和,既称为孙王,又称为孙帝老,受到百姓的爱戴。孙和死后,葬于此地,并建庙、配阁,享受着百姓的膜拜。
看着高高耸立在山顶上的孙王阁,我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俗语,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孙和爱民,人民爱孙王,这才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局面。
目光离开孙王阁,向左望去,一处石壁上的“新安大好山水”几个字,扑入眼帘。石壁硕大无比,连水接天,如刀削似的平整。字是行草,有王羲之的神韵,一定出自名人大家的手笔。透过这几个字,仿佛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我的思维,也被引领到另一番的境界之中了。
五、闲逛屯溪老街
老街,原名屯溪街。这条街,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宋徽宗移都临安(杭州),很多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一度被称为宋城。明初,一位叫程维宗的商人在华山脚下的新安江畔,造了8间客栈,47间房,史称“八家栈”。清初,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街道,从八家栈逐年向东延伸,形成老街。随后,老街百业兴旺,有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一大批商号、店铺。民国时期,有“沪杭大商埠会”之称。抗战时期,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人口骤增,经济繁荣,被称为“小上海”。
老街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成为一条较为完整的街巷。
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的老街,自然不比从前。但是,街头的牌坊耸立如初,“老街”两个行书体的金字,把时光在瞬间推回到几百年前的岁月。
一条长长的街道,一块一块的长条大石头,排列有序,棱角分明。最有意思的是,沟与沟之间便是雨水流泻的下水道。无论下多大的雨,整个街面上,不存水,也没有污水横流的乱象。
街两边的商铺,均为二层与三层的徽派建筑。白色的墙壁,灰色的沟槽,长龙似的屋脊,翘起来的飞檐。徽州人的风韵,屯溪人的气质,无一不显现得淋漓尽致。
无街不商,无商不街。所有的门面,尽管建制同一,匾额的格调与字体却是多样的,五彩缤纷,美观漂亮,如同一道绚烂的彩虹,蜿蜒而去。
今日的老街,有老之名,也有老之实。这个实,就实在商铺林立,物品丰饶,百业兴隆。而且,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徽州本地的特产。
从早至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游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而那涌动的人流,就如同钱塘江的潮汐,一浪高过一浪,一时也不曾停歇。
我们逛老街时,已是傍晚。即便是雨天,细细的雨丝斜扫着街面,依旧游人如织。各家店面,大都将物品展示在门前,或放在最能撩人的地方。游人们,出店入店,看物赏物,把玩细品,购物装货,提袋行走,如同采购年货似的热闹。
我们一行人,在谢裕大茶行里坐了下来。谢裕大茶行,自谢正安起,六代人经营茶业,勤劳奋进,童叟无欺。如今,直营店,分销店遍布全国,名震欧亚,为中华老字号茶行之翘首!
店堂的小姐姐请我们坐下,拿来几桶茶叶,说:“先生们,喜欢绿茶,还是红茶。喝什么茶都行,现泡现喝,不买没关系,喝茶不收钱。”
小姐姐的手艺真巧,放茶叶、倒水、洗茶等工序一气呵成。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倒上一小杯,说:“头道茶轻,润润舌头。二道茶重,品品香味。三道茶沉,味道更浓呢!”
不愧是中华老字号。我们喝着,品着,还真的品出了与别的茶不一样的味道。她泡着新世纪的茶,我们品味出来的,则是千百年的古老与文明,令人叫绝。
老街,就是老街,即便被一片高楼大厦包围着,依旧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2023年3月22日写于行进在黄山地区的大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