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周子之书(8)


  问:“‘中正仁义而主静。’中仁是动,正义是静。如先生解曰:‘非此心无欲而静,则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今于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处欲见所以正义者,何以见?”曰:“只理之定体便是。”又曰:“只是那一个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虽然,就其中又各有动静:如恻隐是动,仁便是静;羞恶是动,义便是静。”淳。义刚同。
  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曰:“中正仁义皆谓发用处。正者,中之质;义者,仁之断。中则无过不及,随时以取中;正则当然之定理。仁则是恻隐慈爱之处,义是裁制断决之事。主静者,主正与义也。正义便是利贞,中是亨,仁是元。”德明。今于“皆谓发用”及“之处”“之事”等语,皆未晓,更考。
  问:“太极‘主静’之说,是先静后动否?”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虽是合下静,静而后动,若细推时,未静时须先动来,所谓‘如环无端,互为其根’。谓如在人,人之动作及其成就,却只在静。便如浑沦未判之前,亦须曾明盛一番来。只是这道理层层流转,不可穷诘,太极图中尽之。动极生静,亦非是又别有一个静来继此动;但动极则自然静,静极则自然动。推而上之,没理会处。”□。
  主静,看“夜气”一章可见。德明。
  问:“又言‘无欲故静’,何也?”曰:“欲动情胜,则不能静。”德。
  濂溪言“主静”,“静”字只好作“敬”字看,故又言“无欲故静”。若以为虚静,则恐入释老去。季通。端蒙。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正是要人静定其心,自作主宰。程子又恐只管静去,遂与事物不相交涉,却说个“敬”,云:“敬则自虚静。”须是如此做工夫。德明。
  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是圣人自定?是定天下之人?”曰:“此承上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言之,形生神发,五性感动而善恶分,故‘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以立人极。”又问:“此恐非中人以下所可承当?”曰:“二程教学者,所以只说一个‘敬’字,正是欲无智愚贤不肖皆得力耳。”久之,又曰:“此一服药,人人皆可服,服之便有效,只是自不肯服耳。”子寰。
  问:“周先生说静,与程先生说敬,义则同,而其意似有异?”曰:“程子是怕人理会不得他‘静’字意,便似坐禅入定。周子之说只是‘无欲故静’,其意大抵以静为主,如‘礼先而乐后’。”贺孙。
  太极图首尾相因,脉络贯通。首言阴阳变化之原,其后即以人所禀受明之。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所谓最灵,纯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谓太极也。“形生神发”,则阳动阴静之为也。“五性感动”,则“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之性也。“善恶分”,则“成男成女”之象也。“万事出”,则万物化生之义也。至“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则又有以得乎太极之全体,而与天地混合而无间矣。故下又言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四者,无不合也。端蒙。
  太极首言性命之源,用力处却在修吉、悖凶,其本则主于静。端蒙。
  林问:“太极:‘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南轩解与先生解不同,如何?”曰:“南轩说不然,恐其偶思未到。周子太极之书如易六十四卦,一一有定理,毫发不差。自首至尾,只不出阴阳二端而已。始处是生生之初,终处是已定之理。始有处说生,已定处说死,死则不复变动矣。”因举张乖崖说:“断公事,以为未判底事皆属阳,已判之事皆属阴,以为不可改变。通书无非发明此二端之理。”宇。
  问:“太极图自一而二,自二而五,即推至于万物。易则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然后万物之理备。西铭则止言阴阳,洪范则止言五行,或略或详皆不同,何也?”曰:“理一也,人所见有详略耳,然道理亦未始不相值也。”闳祖。
  或问太极西铭。曰:“自孟子已后,方见有此两篇文章。”
  问:“先生谓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然而孔门亦未尝以此语颜曾,是如何?”曰:“焉知其不曾说。”曰:“观颜曾做工夫处,只是切己做将去。”曰:“此亦何尝不切己?皆非在外,乃我所固有也。”曰:“然此恐徒长人亿度料想之见。”曰:“理会不得者固如此。若理会得者,莫非在我,便可受用,何亿度之有!”广。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