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行为心理——你的行为出卖了你的内心(2)



    国外某知视频网站上,有人做了一个社会实验。一个人分别从不同的人面前经过,并且在这些人面前打了一个哈欠。观察发现,这些被观察者几乎无一例外被这个人的哈欠“传染”了,紧随其后,也打了哈欠。

    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呢?其实这就是模仿。生物学家发现,不只是人类,就连很多动物都会打哈欠,比如狗、猩猩、河马。但只有人、猩猩、狒狒这样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会出现打哈欠传染的现象。这是因为,哈欠传染需要大脑皮层的一种特定细胞参与,这个细胞就是镜像神经元,而除了人类,只有猩猩、狒狒才有。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就是让你在看到某个动作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模仿。

    当然也有人并不容易被传染,通常能移情的人更容易被传染,也有人认为哈欠传染这是一种从众心理或者是一种情绪感染力。

    比如上面的例子里,被观察到被哈欠所传染的人移情能力都很高,因此发生打哈欠传染的现象。这些人里包括加油站工作人员,快餐店打工者以及书店管理员等。通常精神病人很少被哈欠所传染,这是因为他们的移情能力非常低下。

    还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们的一种从众心理。人类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别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来参照。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从众心理的证明。

    一天傍晚,一批从汽车上下来的旅客,远远看见一个小男孩儿正在广场上专注地抬头仰望天空。这群人感到十分好奇,也不禁都抬头搜寻起来,但什么也没有。看见路人越积越多,一大帮好奇者聚集在一起,一起抬头看着天空。最后终于有人忍无可忍了,“大家究竟在看什么?究竟在看什么?问来问去,最后问到那个小男孩儿。小男孩儿害羞地回答:“不好意思,我在流鼻血啊。”

    【心理·经典解析】

    从众心理有消极的一面,会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我们的思想,让人们缺乏创造力。但是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果是好的方面,我们的从众心理能够把别人的知识经验为我所用,克服自己盲目的、固执的缺点。

    3.粉丝团是怎么形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个粉丝团队的成立,是基于共同的喜爱的偶像而亲近,大家愿意在一起做事,分享彼此的感受,享受共同的话题。我们都希望找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那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让大家团结在一起。

    ——心理秘密

    每个人、每个时代,都可能有不同的偶像。不少年轻人,为了买到一张喜欢的偶像的演唱会门票,不惜跟朋友借钱,千里迢迢赶到距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只为近距离一睹明星的风采,能够跟偶像来一场“亲密接触”。

    小张就是个典型的追星族,上个月通过朋友的关系得到一张中国歌曲榜年度颁奖会的门票,兴奋不已。千辛万苦等到了颁奖会的日子,请了假,兴致勃勃地杀到颁奖会的地点,一进去,看到人潮汹涌,自己的位置也并不是很好,被照明的灯挡住了半个舞台的视线,但是好在可以很近地看到内场十几排明星的座位,也得以近距离看到了不少大牌明星。

    进入到演唱会,你会发现,大家兴高采烈,但是阵营分明,不同阵营有不同的统一的口号,举着喜欢的粉丝的闪光牌。每一个阵营就像各自不同的小社会,每个人都组织分明,分工也很明确。每个到场的粉丝都各自找自己的组织。小张和其他的一些朋友有幸坐在了阵仗最大的粉丝团的旁边。因此,整场颁奖会上,无论哪个明星出来,她们都会疯狂地喊叫偶像的名字,还会和明星合唱歌曲的高潮。演唱会结束后,小张认识了不少一起追星的朋友,还加入了他们的团队,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相约下一次追星的活动。

    人们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肯定、被赋予某种意义,这样人才不会觉得孤单,而群体、团队带来的如同家庭温暖的情感,更加容易给人一种安全感。

    这也是粉丝团出现的原因。实际上,明星自己在舞台的表演是孤独的,他们的光线只是那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而台下的粉丝平时看不到自己的偶像,就更渴望在演唱会上激发自己的情绪。

    我们喜欢怎样的偶像,选择何种追星方式,都一定是跟这个人的个性特质有关,这个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特点,或者是自己希望拥有的,或者是自己本身就具备的,或者是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但是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去激发自己的情感呢?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