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北京等待:一场复古爱情

    爱情电影之规律,在这个只需要一两分钟便可从网络和搜索引擎上获知任何消息的今天,已经被所有的影迷和非影迷烂熟于心,反复锤炼。
  
    简单点说,爱情电影有套路。
  
    总结如下:死亡,这是第一位,经典里总会有人死去;疾病,泡菜国的天灾人祸就是例证;不公平,要么一方家世强大,一方平民草根。要么一方野蛮女友,一方才华横溢;约定,某年某月某地的某一天。某某拿着某物走到某某面前;誓言,这个最不可靠,也最没溜,要么换来发誓时对方的手捂住你嘴的瞬间,要么,不能实现。
  
    这一切,在《北京等待》里都有。
  
    于是,当爱情电影有了套路,你无法想象,在这个商业化至上的年代不按套路出牌的一部爱情影片横空出世的情景,因为很难再有。也无法将其在这个年代与过往的那些爱情经典们比肩,因为很显然不能。你习惯了这一切。你只能接受这一切的熟悉,期待着某一时刻的不同,可以稍微击中你内心那柔软而又未知的一点点,就足够。
  
    故事的一切不消说发生在北京,不过,虽然夜店流连,景点满篇,却不是眼下的北京。导演张伦在这部处女作中选择了2003年。回忆一下吧,那满街满眼的口罩隔离故事体温计板蓝根。还有收音机电视里频频出现的伊拉克新闻。这两者作为标记,为这个故事添加了一点点的厚重感。
  
    故事很俗,也很简单:沃太克公司总裁的儿子乔治,逃离到北京隐藏在夜店担任调酒师,期间结识了华裔姑娘朱迪后而引发了一场故事。不过,在此之前,乔治与伊拉克女孩娜迪娅在巴黎早已相识却由于战争天各一方,故事用了很大篇幅叙述朱迪帮助乔治找到了娜迪亚,不料战火纷飞,伊人逝去。乔治也因病倒下……
  
    就这样。
  
    很显然,这故事的一切都在你的大致预料中。也因为此,很多人习惯性的诟病这个故事。但问题是,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们展示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我们回顾一下身边可见的所谓的内地“城市”电影。就从故事中的2003年左右开始,冯小刚宣布不再好好的玩贺岁之后,一切都寂静了。张一白接过了大旗,在2001年搞出《开往春天的地铁》,2006让《好奇害死猫》,2007华美的绘出《夜上海》。但是,限于题材的狭隘,和处理的中庸,这些作品的分量显得不够,成色不足。直至2005年《独自等待》,伍仕贤的出手才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至于今年,可以回忆6月的《精舞门》。
  
    而除此之外,我们很久不见城市。
  
    《北京等待》中,城市被割裂成三部分:景点,夜店,街道。其中,夜店室内戏强调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勒了一群外国人集会式的小圈子。这个基础成为了对于战争的交流平台。代表了导演一部分的观点诉求。不过由于流于表面的原因,显得台词的衔接上较为生硬。而除去文戏,一些歌舞表演场面都显得较“平”。尤其在一场抗议战争行为的打闹戏份里,剪辑技术显然有些吃力。这类室内的光影效果处理,可以参考《借刀杀人》中合着强劲节拍的片段,或者是《伤城》的嬉闹效果加蒙太奇处理,显然后两者的特立独行都要更好。
  
    而景点部分,显然成为了片中的重点,不论是香山的旖旎,还是长城的壮丽,抑或北海的悠闲,天坛的肃穆。摄影和配乐都没有瑕疵,但细究一下其中的人物行为,这些美景就各有千秋了。长城这一次在片中担负了承载思想论辩的功用。很多影视作品都在长城上做过文章,但如这般给出一个长段对白,探讨问题却不显得过分拔高的处理倒很少见。而天坛的等待则是一个问题,中间段落的插叙完全削弱了现实感,使得天坛仿佛可有可无。不过,以上的景点比起香山与十三陵,倒也值得庆幸,后两者,在胡婷婷扮演的南希与上司等待时显得索然无味。这个段落本可以在南希与高层,和朱迪与乔治的两线人物之间切换,达到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的。但眼下却意外的放弃了,显得过分的平庸。
  
    最后便是街路,故事的开篇便是北京的夜景。尽管我们熟悉的道路一一出现,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依旧是朱迪与乔治开着红色的甲壳虫穿行不止的画面。这一段落还有一段追车戏上演。小车成为焦点,远的可以参考《谍影重重1》里,伯恩的minicooper穿梭巴黎的大街小巷,近的可以见到《保持通话》的阿邦之小绿车飞奔香港满城。不过这一次的红色之旅有趣就在于,它和《十七岁的单车》一般穿梭的是我们在影像中熟悉在现实中少见的胡同。这个段落里出现的观光三轮车,加之那熟悉的墙垣都很好玩。不过,唯一遗憾的是,《碟中谍3》的上海街头都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群众,为何这个片子里的隔离感如此之强无人旁观?但非典一段,那几乎少人行的城市街头,零星出现的戴着口罩的行人虽然唐突却也醒目。这与阿汤哥在《香草的天空》里,穿过那个被“清场”数分钟的纽约时代广场一样的令人震撼,有着那种被放大的强烈孤寂感和不真实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种种表明,城市,北京,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预期的那样乏善可陈,或者成为完全的风光片承载宣传之任,倒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故事背景。而彻底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
  
    以往的国产影片里,那些不喜欢拍摄城市,和城市中的故事的过往经历。实际意味着对于商业电影的陌生。而中等级别的商业电影,不脱离城市的背景,将定位的都市人群之喜怒哀乐展示,才是未来的趋势。不过《北京等待》的这个故事,除去以上的种种城市外衣。说到底,还是一个复古的故事。故事的跨国恋与主角病重,已经在文章开篇提到过。两个字:大俗。不过好在故事并没有傻到底,最后让男主角在天坛找到朱迪。不过倒也可以,把这个泸沽湖的美景大全景终止做个买一送一给你。也即乔治在泸沽湖远去,结尾给一个夕阳下天坛朱迪等待的背影,毕竟他们都是作为爱情片的结尾俗套,他们都称职都可以不被鄙夷。这些,无外乎是爱情片必须出现的桥段。但是,却并不完全的令我们厌烦。因为它还保有稍微击中你内心那柔软而又未知的一点点:比如通篇英文的朱迪,在南希数落后的两行泪,和手术单上的夫妻名分。
  
    《北京等待》作为一部电影,其技术不错,表演尚可。作为一部爱情片,其桥段大俗,无法评说。但作为一部城市片看,就好得多。总之:作为电影有点简单,成为经典有些困难,其爱情很复古,对北京很厚道。
  
    回到刚才的话题——大俗。尼克斯扮演的乔治之行为,无外乎是今天看来的“不可能与傻”。而南希的爱,可以说不信服不可行。但问题是,回复到爱情的最初状态,人们不顾种族与国别,籍贯与文化的隔阂,去结合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们身边,正在缺少和逐渐死去的,消亡在世俗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里的,又是什么?
  
    答案,就像是这故事成不了经典,而我们已不可能单纯的再去爱一样简单。
  
    我们很久没有回归爱的初始状态,只浸泡世俗,所以才拒绝相爱,千年等待。



    作品集爱情文章 关于北京的文章 北京等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