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台寻梦
2022-10-28 网友提供 作者:郑长春 点击:次
韩国有个青瓦台,那是总统官邸,而我的家乡没有“瓦”,就叫“青台”。青台的一方小天地,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高贵的殿堂。这里,不仅遍布着“一寺三塔八大庙,两河四寨汉桑柏”的奇迹大观,而且流传着王莽撵刘秀、岳飞大战金兀术的传说故事,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的哑巴坑、街南街北公鸡隔更打鸣、一步三眼井、登天楼灯历史遗址俯拾皆是,与民族英雄岳飞大战金兀术有关的掉枪河、金花公主、金花城等趣闻轶事老幼皆知。每每耳闻目睹这些,我的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对这块土地产生无限的遐思和敬畏。 两条弯弯曲曲的河,从中原腹地蜿蜒而来,在这里九曲十迴,变得波澜不惊,悠悠的河水在此划了一个巨大的弧,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商埠码头。青台历来有水陆码头之便利,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也就成了主要路线,而青台古镇所处之地,上入汴(开封)洛(阳)连秦晋,下达江汉进湖广,加上背靠粮棉油生产的豫南平原,青台也就成了四邻八乡粮棉油交易的聚散地,也自然成为商贾们的乐园。 “五陵年少宿青台,一岁烟花几度开。”青台兴盛时,掉枪河里一年四季舟楫如林,行则鱼贯,泊则雁排,每天进出码头的船只有上百艘之多,到河街交易货物的骡车马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商贩们的讨价还价声,搬运工们的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喧闹不歇。天色渐晚,忙碌了一天的商贩们奔向老街,或入店投宿,或呼朋唤友上酒馆小酌几杯,或上山陕会馆津津有味欣赏一场豫剧。纵横交织的老街,竟有百货、杂货、副食、酒馆、茶楼、旅店等商铺二百多家。老街路中间还保留着一条青石板路,都是些一米长、半米宽、十多厘米厚的青石,经过行人日积月累的踩踏,青石面大都被摩擦得明镜一般,那些深深浅浅的印痕见证着古镇曾经的风华。 发源于伏牛山南麓的唐河,流经青台镇的东边,向北可到赊店镇,往南可达湖北襄樊,在中原内河航运中曾有过很长一段辉煌的历史。它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在茶叶瓷器贸易中尤为突出。由水路转陆路经三晋可直达内蒙古及张家口,水面上每天早晚均有各式各样的帆船往返停靠,抛锚补给,下货起货,两家“站房”搬运装卸工有上百人,南下装载货物的船只大多属粮食油料,如黄豆、芝麻、香油、白酒等,北上运回的货物,大多是食盐,食糖、酱菜、茶叶、干菜、桐油、瓷器、火纸、草绳、草鞋、木材、楠竹等。镇上有商会会馆,有戏班,航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因上游水源减少而停航,最为繁荣的南北大街连同一座规模可观的关帝庙,统统垮入河中,而不复存在。 青台寨东门外约五百米处有一棵汉桑,相传为汉光武帝刘秀所栽,树高十多米,树的直径和大碾盘差不多,树干有空洞,但枝繁叶茂,大小树杈向四周伸五六丈远,远远看去像是一把大绿伞。 至于青台在宋元时期是否已为县郡,史书无明确记载,但其古城墙的留痕遗迹历经千年犹在却是事实。此地之古老,历史之久远,可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地下发掘出的古物和现存古墓得到验证。当时,人们发现镇内地下积有如草木灰般的“硝土”,一直挖丈余乃不见底,同时发现大批秦砖汉瓦、汉代屋墓、锅灶、各种生产工具、生活常用陶器及已腐的粮食颗粒。此地有三座汉代贵族古墓,其中青台镇东三四里处有一个村落叫塚坡,该地名字来源于其东北三百米处有座汉塚,此塚底直径长三十五米,高六米,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1960年在塚子东南部发现有汉代房基。塚顶有盗洞痕迹。1957年生产队在此搞梯田时,发现封土内有汉砖。1960年在塚子东南部发现有汉代房基。据文物部门认定,该塚应为汉代墓葬,遂立碑以示保护。 这里还埋藏着父辈们深深的红色记忆,仅一个青台小学,就有说不完的故事。青台小学原址在青台西寨门内回龙寺,后迁至青台北寨门外的陕山庙。民国十三年至民国三十六年,这里一度成为宛东革命的活动中心。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台外出求学的青年学子们便在开封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利用假期回家乡宣传进步思想,开展革命活动,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漫步古镇,老街南头有一座两孔古石桥镶嵌在通往街内道路中间,由于历年修路,桥面已深埋在底下泥石中,但石磙、石柱、石条、石板依然坚固挺立,威风不减当年,勇猛有力地支撑着厚实的桥面,石桥四角竖立四块凸起的青石依然有青龙吐水的斑驳造型,石桥周围古寨门、寨墙、护城河雄姿清晰可见,成圆弧状向远处模糊延伸。 夕阳下,古镇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书写着新时代的富足安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