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旅途风景 >

渔沟访石

  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我的一个怀旧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临时在渔沟区委工作,我们全家都跟着父亲在那里生活。那时候的我虽然只有三岁左右,但有几件事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一件事是吃豆面面条。当时粮食匮乏,我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我又是唯一的男孩,因此得到父母的宠爱,印象里经常半夜睡得正香,被母亲轻声喊起来喝绿豆面面条。说喝绿豆面面条,不说吃绿豆面面条,是因为那面条较稀,以汤为主,所以叫喝。即使是喝绿豆面面条,也还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让姐姐们听到,更不能让外面的人听到。我后来不喜欢吃面条,大概就是那时候吃腻的。

渔沟访石

  另一件事是逮蚂蚱和青蛙。渔沟镇外不远,就是现在称为磬云山的一片浅山区,那时候我常常跟着小伙伴们到山上玩,我们在山坡的庄稼地里逮蚂蚱,有时候还能在山沟里逮到蹦得很快的青蛙,逮到它们以后,小伙伴们就拾来一些山草、山柴,在山坡上架起几块石头,点着火,把蚂蚱和青蛙扔进去烤了吃。每次到渔沟,我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这两件小时候的事情,心里常不免兀自感动起来。

  灵璧出磬石和奇石,灵璧的磬石和奇石则多产自渔沟镇。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灵璧县向阳公社插队。那时候县城里有个石材厂,用磬石等制作一些低档的镇纸类初级产品,奇石因为形状不规则不成材,扔在厂外没人要,现在想来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可那时经济不发达,人们口袋里没钱,谁有闲情逸趣想起来集物赏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灵璧奇石声名鹊起,奇石经济赫然势成,石界传奇也不断涌现,人们也因为经济的发展,口袋里越来越鼓,而有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生活的兴致。中央电视台曾在渔沟镇的磬云山附近做过一期赌石节目,轰动一时。灵璧奇石专家任老师和渔沟镇诗人阎老师,都是当时在场的亲历者,一二十年后说起来,还历历在目似的。

  所谓赌石,就是赌地底下有没有奇石。灵璧奇石地面上有,但地面的奇石已经被人选完了,地面下更多、更奇,但地底下的东西,没有人看得见。便先圈出一块农田或荒地来,拍给奇石的赌家们,谁出的价高,谁就有权来翻挖这块地,没有相关的知识、资金和胆量,那就别来参加这样惊心动魄的活动。拍完挖地权以后,挖掘就开始了,有的挖到了巨大或特奇的灵璧奇石,只这一把便发了。有的挖到地下五六米,却什么都挖不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失望,这时都望着赌家,他要挖便继续挖下去,挖得到,那便是个意外的大喜,一把就翻了身;但也可能还是挖不到,劳民伤财,损失更大,这要看赌家的决心、意志和眼光怎样,不过更重要的是看运气到底如何。如果他决定不挖,便把挖出来的土填回去,农民照样在上面种庄稼,不影响农田的使用。

  灵璧县以磬石和奇石誉九州,渔沟镇以磬石和奇石名天下。到得渔沟镇,只见镇里镇外,人家门前,无处不见奇石的身影。街两边是奇石,门里门外是奇石,饭厅里有奇石,推开窗还是奇石,甚至洗手间里都摆了奇石。镇委的仇书记领着我们到一位张先生的石园去看石头。这石园叫天一园,天一园的这位老板,是一个奇人,他是渔沟当地人,也是渔沟最早赏石、玩石、知石的那一批人之一。起先他卖摩托车,得了些钱后迷上了奇石,起落跌宕间,有一次他有一块价值15万元的奇石,搬运工不小心损坏了,却也赔不起,便拿两只鹅来表示个意思,那两只鹅现在还养在天一园的池子里。天一园里除了巧夺天工的奇石外,磬石制品更能精致地体现出磬石独特的音质和音色。一块巨大的磬石古钱币,敲出来的声音就是金属的回响;一架石钟,能敲出古刹古钟的闷响;一块完整的石砚,不同部位可以敲出五六种不同的石音;磬声有脆声的,有清新的,有悠远的,有响亮的,有浑厚的,有欢快的,石音天籁,令人叹为观止。

  磬云山,是灵璧奇石和磬石的核心产地。当地为保护这种挖一块少一块、愈益稀缺的资源,已经把磬云山及其附近的山场控制起来,申请了中国国家级地质公园称号,公园里的石头便一块都动不得了。磬云山并不高,海拔只有100米上下,但在缺山的淮北平原,有山就显得奇,有山也就觉得灵了。

  磬云山下有一些石砌的屋舍,原来这是一个石园,石园里的房子都用当地的石头垒成,有石意古风。这些石头房又按当地村庄错综复杂的谜巷模样设计而成,人走在里面,看到的都是石房,不经意间便会错乱了方向,很有民俗的趣味。园子里竖立着大大小小的奇石,奇石间夹杂着果实累累的石榴树。石园主人姓朱,聊起来,原来他竟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36代孙。问他朱熹的后裔怎么到淮北地区来的?他说当年朱熹第6世孙到淮北地区讲学,看到这里山水好,便留了下来,这里一村都是姓朱的,都是朱熹的后代。朱先生识石多年,颇有体悟。他边领着我们走和看,边对我们说,他头几年玩石头,见到的是石头;再后来玩石头,见到的是石头的知识;后来再玩石头,他就知道跟石头对话了,所以他现在每天见到石头,都要跟石头说话,在他的眼里,石头都有生命。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