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遇对人,走对路,找到你的小伙伴!(5)



    我马上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便问他:“在你们20多年的友情中,你有求过他帮忙吗,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忙,请回忆一下,尽可能列出他对你的帮助?”

    克莱尔想了半天,然后坚定地回答我:“没有,我从来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要求!”

    哦哦——这难道不是他们友情破裂的原因吗?在这对让人羡慕的关系中,克莱尔是完全的施与者,而夏西基只是单纯的接受方。他满足朋友的一切需求,却不要求对方给予一点回报。虽然他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但夏西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过度付出的结果就是对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像断裂的弹簧那样无法修复。夏西基无法报答他的付出,只好一走了之。

    我的结论就是: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他有劳动能力,而且智商正常,情商也不低。他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渴望朋友的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与此同时,独立和付出也是他内部的需要。他最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帮助,而不是像乞丐一样接受施舍。

    本质上,我们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一种相互满足某种需要的稳定模式,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你对一个朋友过度投资的恶果就是他无法还债,不得不离你而去,和你撇清关系。你和他的关系再好,也敌不过这种来自人性本能的力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很小就是过命的朋友,但成年后却逐渐疏远,渐渐地老死不相往来,许多时候就是出于这种原因。

    这是残酷的教训,人与人社交的本质,始终遵循着一种十分功利的原则,人们对此原则在潜意识中难以摆脱——人际交往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像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提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渴望自己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往往不会感到快乐,而是会令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做出与常理十分相悖的事情。就像夏西基对克莱尔做的那样,对这种结局,他们两人都不会有什么愉快的体验。

    这说明,对待你的玩伴时一定要有所保留,不可表现出一种“我全心全意为你”的姿态。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他们倾尽全力,以为自己这种无怨无悔没有私心的付出,会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结果往往是相反的——对方的心理感到极不平衡,因为他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这对他的自尊是极大的伤害。

    为了平衡双方的关系,使你与伙伴的亲密感维持下去,你必须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任何付出都应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未必就是金钱或其他功利的东西,但一定要让对方感到平衡和安全,至少要心安理得,能够从容地与你相处。否则,你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你,或者没有机会回报你,强烈的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做出极端行为,切断与你的联系。

    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投资你的伙伴时,应该留有一些余地。适当地保持你们之间的距离,不要倾尽全力,或者不要过于靠近对方,让相互之间保留隐私。比如,你可以在某些时刻对他的困难视而不见,直到他来请求你,你再给予帮助。因为很可能对方并不希望别人知情,也不希望别人过早地给予帮助,要知道这往往意味着对他能力的蔑视。

    第二,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对方,尤其是你察觉到自己不出手的话,他可能无法战胜眼前的困难。那么,在你投资这份友情时,不妨同时适当地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以提出一些请求:“嘿,哥们,我也遇到了些麻烦,而你恰巧擅长这种事,能帮我一下吗?”他会觉得你们之间的共处是平等的,从而能够在你们之间的关系中自由地呼吸,而不是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