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旅途风景 >

重器之城

  同属秦岭山脉的一座城,由于主峰太白山的存在,拌合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文物重器,这座城就被衬托的更加神秘厚重,器重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石鸡鸣瑞”“炎帝故里”“青铜之乡”等这些有关宝鸡的历史典故和赞誉之词时时萦绕。是应去细品这座拥有八千年文明及两千余年建城史的陕西第二大城市,去感受经过十几年来经济发展这座城在关天经济圈中逐渐突显的地位和影响力。

  宝鸡的第一印象是中心城市骨架很大,地形两山夹一河。两山指的是秦岭和鸡峰山,一河就是渭河。城市整体规划有格局,老城和新区功能划分明显,跨河大桥一座接一座,渭河南北交通便利,街道宽阔,花繁树密、高楼林立,能让游客一眼看出城市焕发出蓬勃而有力的风貌。

  入夜的宝鸡,华灯璀璨,美不胜收。特别值得一去的是陈仓老街和礼乐公园。沿着陈仓老街走一走,漫步东岭石鼓山廊桥游一游,体会下这座城市夜晚的景像。石鼓山廊桥贯通渭河南北,南接石鼓山,北通东岭,廊桥专供游人步行览景。

  桥上一步一景,一幅幅介绍宝鸡自炎帝而始的历史人文故事、名家书法镌刻于廊桥两侧,真实的再现出炎帝在此开启农耕文明,姜太公雨中垂钓,周公思如泉涌著《周礼》,燕伋在此尊师重道,刘邦纳韩信力演暗度陈仓之计,张载历经艰辛创立关学等一幕幕历史画卷,这座城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名不虚传。

  初夏夜的渭河风柔和甜美,驻足廊桥慢慢欣赏陈仓夜景,品味厚重历史,仰慕古人先贤的智慧韬略,浮躁的心情瞬时安静了。

  石鼓山廊桥南边是陈仓老街,老街是新建商业仿古街区,背靠石鼓山面向渭河,地理位置优越。古老的周秦文化之风从山上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吹来,吹向神似浦东新区的东岭高端商务区。长长的石鼓山廊桥,不仅连接了历史与现代,更延续了文明与繁荣。

  陈仓老街的夜晚神似丽江的夜,从四面八方驶来的住宿型轿车一辆又一辆,游人们在夏夜的渭河边尽情的唱着,乐着,体会着便捷安全的高速交通带来的假日休闲幸福,消费着千年时光传承的西府花样美食和独特历史人文。

  夜之陈仓原来就是宝鸡夜景独特的印象。礼乐公园前的巨大礼乐灯和丝绸之路雕塑的展示,让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思索不断,对践行“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更加坚定自信。公园环湖幽静而安逸,湖心岛阁楼上霓虹五彩斑斓,单拱汉白玉桥与倒影完美契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岸边的柳树树影婆娑,仿佛把人融入了画中,画出这里的人民用礼和乐谱写的“崇德尚礼、和谐包容”城市新乐章。

  宝鸡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源头,宝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灿烂一页。许多学者认为,研究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哲学史,追根溯源是一点也绕不过宝鸡这一块热土的,是绕不过周文王、周公所创造的周礼文化的。诚如文怀沙先生所言,至21世纪,凡治文史者不熟谙“宝学”(即宝鸡之学),“决非饱学之士”。

  到了宝鸡,到中国青铜器博物馆一览,“重器之城”印象更加深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始建于1956年,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文物12000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折觥、厉王胡簋、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性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一睹“中国至尊”何尊以及中国青铜四大重器的真容。

  至今,在宝鸡这块宝地上,出土了多少青铜宝器,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也难以说得清楚,但是有名的器物如毛公鼎、大盂鼎、小盂鼎、虢季子白盘、史墙盘、何尊、牛尊等,知名度很高,文史价值极大。尤其是有497个铭文的毛公鼎,是迄今出土青铜器铭文字数最多经历最为曲折的宝物,充满着传奇色彩,现原件陈列在台北博物馆。同时,这里不断有甲骨文出土,所记载的历史事实,有的验证了《史记》的真实,有的填补了历史典籍空白。

  随着董家窖藏等一批遗址的发现挖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实据,为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因此,作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就更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和文史学者所向往。

  “世所罕见,精美绝伦,价值连城”任何人所能想到有关古代文物的赞誉之词,几乎都可以用在这座精心创建的博物馆的文物里,能正确读出青铜器如:虢、鬲、簋、逨镈等的正确发音,就已经是很有文化了。这里是当之无愧的青铜器的王国,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开篇周秦历史,让所有的参观者对中国文化越发自信,为这片土地敬畏,为历史人文崇拜,为中国感动。

  走上石鼓山,登临西北第一阁——石鼓阁,石鼓阁中的石鼓同样是出在宝鸡的国宝级文物。源自先秦,发于初唐的“中华第一古物——十面石鼓,鼓以文而传,千百年来,歌咏者、摹写着接踵而至,连绵不绝。从历年出土的文物看,周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鼓文、九成宫醴泉碑文、五丈原庙内的岳飞书法石刻等,几乎代表了我国书法文化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出土于市区石鼓山的石鼓及其骝文,记述的是秦人一次盛大猎祭活动,被康有为称为“中华第一古物”(原件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诗人韩愈为此作了《石鼓歌》,感慨自己出生晚而不能读,面对意秘难晓的文字,只有大泪滂沱。此后,韦应物、苏轼等都有歌咏石鼓的诗作。

  静静的伫立在石鼓面前,隐约间传来的几千年来响彻中华时空的鼓点,有韵律,有节奏,从未间断,更有催人奋进闻鸡起舞的力量!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