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拥有健康的心理(13)



    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富兰克林的选择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觉,不对自己的个性加以检讨,放任自己的个性而为,那么他不仅得不到更多的朋友,而且也成为不了人们尊敬的知名人物。

    8、要有宽容心

    一个人如果心胸狭小,总是从自私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怎么能容忍别人呢?

    宽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个伟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宽容、能忍让的人。这就决定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们在选择自己所追随的目标时,也往往是以“德”为标准的。

    (1)宽容豁达是洒脱的奥秘

    宽容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整天被名利缠得牢牢的,得失算得很清,那还谈何宽容豁达?宽容豁达就要有点豪气,乍暖还寒寻常事,淡妆浓抹总相宜。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云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结果是另一回事。你就记住一句话: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符合时空条件,如果条件不符,那你就得认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唠叨这几句话就会轻松得多,“功名利禄四道墙,人人翻滚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长。”与其悲悲戚戚、郁郁寡欢般地过一辈子,不如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活一生。

    宽容豁达是一种修养、一种理念,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对待人世的一种态度。沈从文也好,马寅初也好,一些伟人的跌宕起伏也好,对于人生的种种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识学问所涵盖,被善良忠直道义所孕育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所战胜!“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如此的生命,还会有什么样的火焰山过不去呢?

    (2)宽容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

    宽容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也是一种“德”。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至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给予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他们会以德服人。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带来自由。

    豁达是一种宽容,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海纳百川。飞短流长怎么样,黑云压城又怎么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阳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宽广的,走过去前面便是一个蓝天。豁达的人,心大,心宽。悲愁、痛苦都在嘻笑怒骂、大喊大叫中撕个粉碎。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很多,你能让它都公平吗?我们要按生活本来的面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看生活。风和日丽,你要欣赏;光怪陆离,你也要面对,这才自然。你就不会有太多牢骚,太多的不平。不过,“月有阴晴圆缺”对谁都一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变。你要晓得,阴阳对峙此消彼长,升降出入,这就是生机。只有用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对待这一切,你的心胸才能随之宽广起来,你才会变得豁达起来。

    (3)豁达但绝不姑息

    当然,宽容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豁达并不等于对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宽容往往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宽容,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以德服人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武器。只有用“德”去治人,治你的事业,你才会信心百倍地走向成功,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个性的体现。

    宽容是能够让人品德高尚的习惯,青年人应该拥有这个习惯,从现在开始,宽容、豁达主宰你的品行,开创你的美好人生。

    成大事者善让,即遇事不与人无谓地争高论低,而是通过退让的办法,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无谓地好争而不好让。君子坦荡荡,这是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一种品德。做人要胸襟宽广,要有宽容平和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事业有成之人的必备习惯。

    (4)主动让道

    主动让“道”是一种宽容,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大海是广阔的,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平常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凝聚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主动让道,要求每个人首先要学会宽以待人。宽以待人,就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做、不能接受的事情一定不能推给他人,而要将心比心。

    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就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从而谅解别人。

    要成大事的青年人还要明白,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一,个性、脾气、爱好、要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乔西·布鲁泽恩的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礼让三分”能确保“安全”,于己于人都有利。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因此严厉地指责别人。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