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耕文林
2022-02-20 网友提供 作者:v 点击:次
在“天晴好个秋”的时节,我走进了云南丽江古城的文林村,先欣赏本土文化人士杨陆老先生为文林村恢复重建魁星阁撰写的门楼长联,随后入院坝读反映纳西先祖对国家认同的《白狼王歌》碑,再往上走,读到白庚胜先生题词:“藏金藏银不如藏书,知天知地最好知理”,最后入藏书楼拜了魁星。
转入魁星阁,文林古乐会演绎的纳西古乐白沙细乐、洞经音乐悠扬悦耳,纳西族民间舞蹈勒巴舞、热美蹉热情奔放,“乐舞之乡”名符其实。时逢重阳节,村里正给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寿星过节,寿星们戴上大红花、领上寿碗,唱不完的《阿丽丽》,赞不尽今天的美好生活。
入村,一栋栋古藤古木环绕的古纳西院落分布东河两岸,古老的东巴文随处可见,恰逢国庆节期间,到处彩旗猎猎作响,飞檐画壁中透着喜庆,现代气息中保存着传统,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其间走动,他们或许是奔着盛名的“长街宴”而来,或为“文林文化之夜”而去。可我还是想往老街走走,穿过鳞次栉比的纳西院落,去寻找曾经建鸡足山悉檀寺、筑黑龙潭五凤楼的文林木匠。还有,曾经缝制羊皮佩带的旧时手工艺皮匠人哪里去寻?赫赫有名的竹编草帽哪里去找?我还想品尝名噪一时的“三吉”水加石磨磨出的豆腐、鸡豆凉粉,用“丽江头醋”调味的手工纳西粑粑,那些都是我儿时进城午饭的标配。所有的记忆,依稀还在。
再往上走,一条五彩石铺成的古老石板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虽说不上年代,但上百年历史的土墙碧瓦犹在,青苔苍苍显着古村落的古意。村里尽管商铺林立、客栈夹道,但这条古道保存得还比较完好,两边幸存着一百多院明清建筑。抬头望,天空是一抹丽江蓝;低头看,马蹄印深深。瞬时唤醒了我往昔的记忆:没有赶上茶马古道最繁华时出生的我,在50多年前踏上了文林古道。我的爷爷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我雄纠纠地骑在马背上进城,把马栓于村头表叔老屋背后那棵百年祭天柏树下,然后小憩,品尝面慈目祥的姑奶给的糖果。如今,表叔家尚义文林村70号老屋的位置上,开了一家名叫“知音”的客栈,物是人非,马蹄声已经远去,唯有老屋后一棵上百年的古漆树还在吐着新枝,留下了点儿念想。
陪我的几位老者说,这条街两边,曾经开过十多家马店,最有名的是当地人杨石金开的永宁驿,他的马店专门接待宁蒗人,把马帮生意做到了永宁和木里,还把永宁的贵族公主娶来为妻,一时成为美谈,尽管他后来命运坎坷,但也是游走在丽江茶马古道上的骄傲者。
古道寻古,当然还有去处,表叔与几位老者都不约而同地要领我去造访五一街文生巷35号。推开书有“集福·凝祥”的大门,里边是一个三坊一照壁明清建筑院落,苔藓碧瓦的正屋檐下挂着一块匾,题写道:恭贺李义宇老师从教六十周年桃李满天下,落款为丽江县教育学会。李义宇为纳西前辈文化人,一家四代人从教百余年,其父李献延自1877年设私塾,李义宇从教60年,其三儿五侄都曾从教多年,是真正的“教育世家”。我心生敬佩,想见见他的后代。一个操外省口音的人走来说,这里已是他租的客栈了,客气地问我找什么?我说找李义宇后人,还有找匾。他就领我往屋旮旯里走,并指给我说,这角落里还有一块遗留下来的匾。我如获至宝,抱出来拂拭尘埃,匾题的是“一代师表”四个大字。
逝者如斯!逝去的岂止是茶马古道东线入城马铃铛的声音,还有盛及一时的丽江“骡马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农历三月和七月,当时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文林村口的金虹山麓举办骡马会,丽江、永胜、宁蒗、迪庆、大理等地上万马匹在村里安营扎寨,人声马嘶入耳,喧哗一时。而且,骡马会不仅是牲畜和物资交易大会,也是年青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毕竟是一个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仅仅是来打卡就有些枉来文林了,这是一个需要把脚步停下来的地方。在“知音”客栈里体验慢生活,用纳西人的瓦罐煨茶,再听古乐会的一曲纳西音乐,然后,骑一匹马暮归。
文林故事多,可我听村长讲得最多的是一代又一代村民信而不失、勤俭持家、始终不渝、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美好篇章的故事,以及当地尊师重教、助人为乐,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不息,孝老敬老节节庆活动连续举办的故事。
站在金虹山麓,鸟瞰茶马古道东门的文林村,我更看到一个朵朵花儿一样向着东方的古寨子,正徐徐拉开新时代的画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