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潜藏在人生的智慧里(2)
时间:2022-01-09 作者:飞花 点击:次
皇上:“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叫朕怎么安心?”
苏乞儿:“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
皇上:“我?”
苏乞儿:“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谁又愿意当乞丐?”
同理,一个社会的安全程度也应该由统治阶级决定。所以王熙凤的这一巴掌,不是祈福,是积怨,如果一个社会积怨太多,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然而贾母懂得这个道理,她用慈悲的心对待这个小道士,体现出丰富的人生智慧。贾母经历过多少人生挫折,看过许多人生间的悲喜苦乐。她懂得多行善事,总有一天会左右逢源的道理。所以贾母的行为才是积德祈福,这也正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的意义所在。
3
当然,家族兴盛和长久,也不是靠祈福所能带来的。除了社会的因素,家族中后辈人的德行和才能,也直接会影响着这个家族的未来。所以当清虚观里那张道士看见贾宝玉后,对贾母、贾珍讲的那段话,很有些现实的意义:
“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都好的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象他爷爷。’那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儿的不用说了,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罢?’”
张道士的这段话,夸赞贾宝玉的行为也许是为了讨好贾母,以便顺利地说到给贾宝玉提亲的事。然而没想到正中了贾母内心的伤处,贾母听后有些戚惨:一方面听张道士提到已故的丈夫,贾母怀人而悲,另一方面,可能贾母想到后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贾府未来的前途令人担忧,所以不免引起了伤悲。
尤其是张道士与贾珍说的话,表面上说贾珍一辈人面貌不如前辈,其实似乎也在嘲笑贾家:可能才能与品德也大不如创业那一代人,这也必将把贾府带入衰败之中。
当然,张道士的主要目的很明确,就是在贾母面前给宝玉介绍亲事。列位,还记得王熙凤在秦氏停灵铁槛寺,夜宿馒头庵时,那主持静虚给凤姐介绍的那宗生意,——可知这佛道之地,也专干那种拉亲牵线的媒子之事。张道士的行为虽没有静虚那样无情,目的却是一样的,然而此处张道士遇见的是贾母,却不是凤姐。
所以贾母一口回绝,足见贾母是一个很大气的人。她不仅在这里给儿孙和家族祈福,恐怕在这位老人家的生命世界里,有更多的人生智慧,需要我们去领悟。
特别是当他听贾珍说在庙前拈了戏,问及戏名后,贾母就有一种失落——
“这里贾母和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凤姐等上了东楼。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一时贾珍上来回道:‘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贾母便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点头道:’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许多人在谈及红楼梦这部小说时说:小说里面的戏不是白看的,解戏,也是解读现实中的人生。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折戏里到底有什么玄机:
《白蛇记》,又叫“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刘邦在丰西芒砀山泽斩蛇,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故事。所以才有后来创立的汉朝。
《满床笏》讲的是唐朝大将军郭子仪拜将封侯后过寿时,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来给他贺寿,因为其子孙个个都是朝中重臣,所以家中的床上放满了笏板(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以此可见,这家族多么富贵和繁盛!
《南柯梦》,唐.李公佐《南柯记》传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淳于棼居广陵东十里,宅南有一大槐树。一日醉卧,被二紫衣人引至槐安国,招为附马,生五男二女,位至南柯太守共二十余年,备极荣显。后与敌战,败北,公主也死去,国王对他产生了疑忌,遣其归乡。醒来方知是一梦。饮客尚未去,斜阳在壁。继而见槐下有一大穴,用土壤堆成城郭殿台,可容蚁数斛。大穴之外,尚多子穴,所谓南柯郡,即大槐南枝下的蚁穴。棼从此忽然明白了人世倏忽,穷达荣辱与南柯一梦无异。于是便出家作了道士。
不难看出,这三折戏影射着什么——一个家庭从创业到鼎盛,从贫弱到富贵,最终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所以当贾母听到第三折戏的时候,突然不说话了。——只有心有所思,常常把心事记挂在心头的人,才会从戏的内容联想到人生的兴衰际遇。所以这三折戏里,正折射出贾府从盛状入衰败的必然规律。
4
也许作者通过这一回对祈福的记述,告诉我们:在人的生命过程里,究竟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很难得界定清楚。
而作者重墨地写了贾母、张道士和王熙凤在祈福中的表现,——每一个人对福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从权力与金钱中获得满足,以为福报;有人从善良和慈悲中把福送给别人,自然也会获得福报。然而福是靠生命去体会和积累的,福之所处,必是温暖如春,心静恬然;福之所终,也必是凄风雪雨,心神黯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