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该是举头时
2022-04-08 网友提供 作者: 李鹏 点击:次
在逗弄三岁外甥女的时候,她冷不防从口中念出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稚气的声音宛如天籁。虽然小孩子不懂诗的意思,但它这样普及,说明这首诗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
我能想象,一个身在异乡的人,内心的那份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也只能用一轮明月来寄托。在这首只有二十字的诗中,最震撼我心灵的是那个“举”字。诗人为什么不用“抬”?窃以为,用“抬头”的话,就显得很轻松,似乎缺少些分量,而用“举头”,表明了诗人身在异乡的那种复杂心情。虽然一字之别,一个小小的动作,却道尽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苦。
上世纪80年代,徐小凤的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代问候。”借一轮明月,对逝去一段情感的深情怀念,此曲如一壶陈年老酒,令人无限感慨。
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故乡的那轮明月,始终萦绕心头。诗人胡弦说,一个人就是搬无数次家,总有一件丢不掉:明月;一个人就是什么东西都用旧了,总有一件还是新的:明月;一个人就是再失意,仍有一个老伙计陪着:明月;一个人就是再穷,仍有月亮这块银子。说得多么贴切啊。
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就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记得当时有人提议,在中秋节晚上,熄灭所有的人间灯火,举头共赏一轮明月,深觉这个提议太好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于传统的一些节日,人们似乎渐渐淡忘。而且,有那么多的人背井离乡,有的远离父母,有的远离妻儿,平时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哪有心思顾及头上那轮明月?
对不少人来说,过节等于放下工作的休息日,却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里蕴含着中华文化。有关中秋之说,始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亦有人说,“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因此中秋节或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千百年来,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传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祭月、赏月、放天灯、纵情对歌、吃月饼等习俗中,承续着中华文明的“合和”之义。中秋节传承至今,承载着中国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诸事圆满的朴素愿望。
文化名家冯骥才曾指出:“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不如让我们多点节日的“仪式感”,最起码,放下手机,同家人一起,举头邀一轮明月作伴,品月饼,话衷肠,把传统文化和关于节日的美好记忆,在仪式里一代代“交接”。过好我们的节日,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