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历(11)
时间:2017-12-17 作者:周德东 点击:次
其中一张脸的额头有几粒斑点,小得几乎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我把这两张脸分别挂在卧室里和书房里。 我在书房写作的时候,我在卧室睡不着构思的时候,偶尔抬头,看一看墙上的脸,会陡然有一种惊怵感,刺激灵感。 有那么一天晚上,我站在一张脸前细细打量它,突然瞪大了眼。 我所从事的职业不允许我胆子小,但是,我还是骤然感到了害怕!——由于有那几粒斑点的区别,使得我发现,这两张脸换了位置! 怎么可能呢? 这两张脸是我一个月前挂上的,再没有动过它们。当时,哪个挂在了哪个房间,我记得清清楚楚。而且,这一个月来,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 从此,我的目光一看到它们,心里就发冷。 它们没有任何表情,木木地注视我。 过了几天,我再次走近它们观察,我的心一下就掉进了万丈深渊——它们又交换了位置! 这天夜里,我躺在床上,借着月光,盯着墙上的脸,不敢睡。 我想,换了别人,一定会把它们都摘下来扔掉。但是,这样做不是我的风格。 我不管遇到什么恐怖的事,都会坚持到底,直到真相大白——哪怕在寻求谜底的过程中,我不争气被吓死。 我注视着那张不知道产生于什么人之手的脸,似乎有两只黑亮的眼珠,隐隐约约在那两只空空的黑洞里缓缓地转动。 我大惊。 我一动不动,死死盯着它。 是的,有两只眼珠,在那张脸的后面转动! 我感到呼吸越来越急促。我想,今夜我可能真的要不争气了。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发觉了它们的秘密。我要大难临头了。 我站起来,猛地打开灯,一把把那张脸揭开,扔到了地板上——那面具的后面果然藏着一张脸! 我抖了一下。那是面具挂时间长了,雪白的墙上有了一张脸形的印记。这是一种借口,我不相信。 接着,我低头看地板上的那张脸,它摔破了,两张鲜红的嘴咧开来,笑了。 我好像听到它在说:那是你自己的眼睛。 那是我自己的眼睛。 我真的不想说我的故事有多么深刻,但是,这句话确实深有含义。至少,从此我专心写作,再也不关注它了。 关于它们互换位置,一个搞科研的朋友是这样解释的——那是一种特殊的材料,会自动滋生和消亡一种黑色的斑点。两张面具不是一起制造的,正好有一个时间差。
(我之所以把这个故事放在了“夜故事”中,是因为它太像梦了。)
十五:泰国女子 迷迷糊糊中,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个肌肤雪白的女孩,她来自那个大象之邦。她的泰国名字稀奇古怪的,我没记住。 据那个朋友说,她跟泰国国王还有一点亲戚,从泰国三易仓大学毕业之后,又到中国读书。 她很漂亮,是那种令人不安分的女孩。 我用已经大了的舌头跟她套了一阵近乎,就离开了那个酒吧。 一天傍晚,我又一个人来到酒吧,没想到遇见了她。 这次,她是一个人。 我上前打招呼,她认出了我,高兴地叫我跟她一起坐。我就在她对面坐了。 酒吧里幽暗极了,这一天,人也很少,显得有点冷清。 “你去过泰国吗?”她问我。 “去过。”我说。 我随旅游团去过泰国,像一群猪一样被导游驱赶,急匆匆看了一圈。关于那个资本主义国家,我实在不想多说什么。 “有没有去清迈?” “清迈是什么地方?” “噢,是我的老家。”她说。 “没去。” “你跟人妖照相了吧?” “不。”说到这一点,我倒很有兴致。我补充说:“人妖表演、色*情*表演我都没去看。” 我说的是真话。这样的游客不多。 聊了一会天,我渐渐感觉这个泰国女子似乎哪里有点问题。 是表情?是动作?是口音?是相貌?好像都不是。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也许,外国人和本国人之间有一种说不清的差别? 我一直盯着她看,想找出答案来。 她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低下头去。 “我认识一个人妖,他自杀了。”她突然抬起头说。 “他从十层高楼上跳下来,摔在大街上。我闻讯之后就开车跑过去了。他的眼睛没闭上,瞪得像荔枝一样圆。” “当时,他刚刚接完客。那个嫖客是中国人。” 我没心思听别人的故事,一直在观察她,琢磨她到底哪里有问题。 她看了看表,说:“对不起,我得走了。明天我就要回泰国了。”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了一行泰文:“这是我的地址。下次你来,一定找我。” 我急忙站起来,说:“一定。” 直到这时候,我还在紧紧盯着她的脸。 “再见。” “再见。” 她一闪身就离开了酒吧。她前后跟我在一起坐了有半个钟头。 我一个人坐着,一边喝酒,一边回忆有关她的每一个画面。 突然,我傻住了——我蓦地想起,这个女人跟我聊天的时候,我始终都没看见她眨一下眼睛! 一个正常人怎么能那么长时间不眨眼呢? 我低下头,再看那行曲里拐弯的泰文,感到十分恐怖。 第二天,我找到一个懂泰文的人,请他认一认她留下的那行字。 那行字竟是凶巴巴的一句话——如果你再看我,我让你的眼睛也永远闭不上!
(请求国际警察调查一个因为哥哥或弟弟惨死而涉嫌装神弄鬼恫吓无辜的无名无姓的女子肯定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我也就没有去找那麻烦。)
十六:卡拉OK 其实,我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对新鲜事物一般持赞同态度。比如网络。 网络至少给了所有人话语权。 举个例子,电脑还没有普及的那些年,报刊之类的媒体几乎被我这类人垄断了,周德东这三个字遍地开花。而无数的作者想露头,根本不可能,只有傻听的份儿。于是,声音大的越来声音越大,最后就成了震耳的噪音;声音小的越来声音越小,最后就成了哑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