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成功的终极解释
它是“自我设限”的克星。 第三章成功的终极解释 一、成功究竟是什么 我们常问自己两个问题: 别人认为我成功吗? 我认为自己成功吗?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 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发财、升官、出名。这些只是成功的万个具象之一。 成功最直接的表现为“完成”或“达到”。因为目标是自己的,同时对目标的评估也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因此,所谓成功,其实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和看法;失败,则是别人对你的评估和看法。自己认为成功了,就成功了;自己认为没有成功,就不成功。 这不是阿Q精神。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别人总羡慕你的成功而自己总认为还不够成功,而有时候别人总以为你很失败,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充满快乐,自有一片宁静祥和的天空。 没有任何人敢规定,哪一种成功才算成功,哪一种成功不算成功。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道出成功的不唯一性。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这样纷繁复杂,丰富多彩。 成功不是绝对的。成功者常陷入“有得有失”的二难境地,陷入成功的相对性之中。 事业有成,家门不幸;家庭幸福,生意清淡;事业家庭双丰收,自己却体弱多病……克林顿曾贵为“天子”,也仍有头痛欲裂、狼狈不堪之事。因此,《增广贤文》中所谓“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也并非没有道理;“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路上遇乞儿,家中有剩饭”……这样的事想必每一个“成功者”都遇到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功?不成功? 成功的相对性,使成功的评估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对此,人们很容易迷惘。很多人一直争于追求别人所定义的成功,不是发自内心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才是决定自己成功的人。唯有用自我的主见,去判断成功,享受成功,才是“真实”的。 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红字》的作者霍·桑曾列举出享受成功的五要素: 品质单纯; 具备勇气; 公而忘私; 热爱工作; 心安理得。 尤其是“心安理得”,是享受成功绝对必备的因素。“半夜敲门心不惊”,与其说是一种素质,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是成功的主观性。 关于成功,英国思想家赛克斯有一段经典论述: “成功没有秘诀。成功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成功不是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 “成功并不限于你的生活中的某一个范围。它包括你与旁人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作为一个父亲或母亲,作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作为一个公民、邻居、工人以及所有其他种种。” “成功并非指你的人格的某一部分,而是同所有部分:身体、心理、感情、精神等的发展相连的。它是把整个的人做最善的利用。” “成功是发现你最佳的才能、技巧和能力,并且把它们应用在对旁人做最有效的贡献的地方。用郎费罗的话说,它是‘做你做得到的事情,并且做好你所做的任何事情’。” “成功是把自己心力运用在你所爱做的工作上面。它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它需要你全神贯注于你生活中的主要目标。” “它是把你现在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你所热望完成的事情上。”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成功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成功是主观的,成功是多元的。 因此,目前国际公认的成功定义就是: 实现自己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成功的实质是自由
二、成功的实质是自由 凡成功者,其生存空间、意志范围必然扩大,可支配、操纵的物质或知识更多。扩大的要么是物质空间,要么是心灵空间,要么是二者同时扩大。一句话,成功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一个“地区级成功者”与一个“国家级成功者”以及一个“世界级成功者”,他们的意志影响的范围、生存空间是极不相同的;一个市井小民与一个得道高僧的心灵空间具有天渊之别;一个人以正当的方式达成某一个目标,另一个人以不道德的手段达成类似的目标,他们的物质空间或许相近,而心灵空间却相去甚远。 古人云,“将军额前跑马,宰相肚里撑船”。一个是面子(物质空间)大,一个是涵养(心灵空间)深,都是成功的表现。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成功追求史,“自由”追求史。从石器、铜器到铁器,从地心说、日心说到控测太空,每一个进步,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飞跃,一次“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处超市或酒楼而囊中羞涩时,我们感到尴尬,感到不自由;当我们知识不够却马上需要派用场时,方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不自由;当我们在特权人物的颐指气使下,点头哈腰时,我们不自由;当我们心中有太多的牵绊时,我们不自由…… 于是,我们想尽办法成功,以争取更大的“自由度”(生存空间或支配力)。 物质的自由度是低级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度才是高级的“自由”。 有的人丰衣足食甚至家财万贯,其物质自由度不可谓不大,而心灵自由度却很小,所以依然郁郁寡欢,求神拜佛,看精神科医生,以求得“心灵”的一丝平静;有的人干脆走向极端,大肆挥霍,骄奢淫逸,以物质空间暂时的自由麻醉自己,以掩盖心灵空间的狭隘与缺失。 相反,为了追求绝对的心灵自由度而不惜抛弃巨大的物质自由度,也大有人在——乔达摩生于公元前653年,父亲是释迦族国王。他们的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现印度和尼泊尔的边界地区。 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婆罗门相者预言他会离家修游,成为一个出家苦修的圣人,并告诫,不要让他看见任何不幸的事物,如落叶、死尸等。 国王为了让王位后继有人,就禁止他离开皇宫,并用宫廷无尽的奢华和享受围绕太子,极力把他同任何不幸的情境隔开。 就这样,乔达摩长大了,只知道有富贵和享乐。 后来,他又娶了同族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并有了一个儿子名叫罗喉罗。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走出了皇宫。在他的皇家马车中,他被车外的景象惊呆了——一个非常衰老的女人。 他忙问驾车的人:“这个女人怎么了?” 他被告知,每个人最终都会像这老女人一样变老变衰弱。 继续前行,又遇到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和一个没有双腿,在路边行乞的残疾人。太子吃惊地领悟到,每个人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 后来,他们又遇到了一列抬着尸体的送葬队伍,当他知道每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将会死去时,他深深地震惊了。但就在他心绪不宁,被病、老、死牵扰苦恼时,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眼睛注视着他,并对他很平静地微笑。 “在人世的苦海中,这个人为什么还会欣喜?”乔达摩惊问。 “他是一位圣者,”赶车人答道,“他已经获得了真理并因此得到了解脱。” 这些新的发现,唤起了太子内心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以及对现在受到庇护的特权的厌恶。 他越来越感到强烈的不安。 虽然他已经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是在他思想深处,有着无法终止的不完美感觉和对不幸人们的不断增长的、难以抗拒的“同体大悲”。 他想,当他周围的世界充满苦难的时候,他怎么能够置身于现在这种人为的幸福之中呢?而他又怎能忽视这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心爱的妻子和独生子终将忍受老迈的痛苦和死亡的结局。 乔达摩太子立志离家修行,带着解脱生死的宏愿,为获正果,矢志不渝。于是,在一个深夜,太子望了熟睡的耶输陀罗和罗喉罗最后一眼,便迅速离开了王宫。就这样,他毅然抛弃了自己熟悉的钟爱的一切,开始了新的求道生活。时年29岁。 出家后,乔达摩先后向两位大师学习,接受苦行方式,努力通过苦修和无为来寻求人生的至理。 他与其他极端禁欲者都一样,为了怕吃进小的生物而杀生,就只喝滤过的水;为了避免呼吸时吸进小虫子就带上呼吸面具;走路时小心翼翼以防踩到虫蚁身上;进食极少从而减少导致“业力”的肉体欲望。 六年的苦行使乔达摩的身体极度瘦弱,像一具行尸走肉。 一天,他在河中洗浴,突然疲乏无力地倒在水中。要不是抓住岸上垂下的树枝,乔达摩可能就会被缓缓的涓涓细流淹死。 上岸后,乔达摩又瘫倒在岸边。这时,一名叫输伽陀的少女在河边发现了他,送他一杯羊乳。 从那天开始,乔达摩意识到苦行不能悟道,事实上饥饿和脱水只能让他心神散乱,干扰思维,至今仍一无所获。他决心放弃这种极端的苦行,滋补身体以便精进求法。 最后,乔达摩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正念端坐,发誓要了脱生死,到达“正觉涅”,不成功则不起座,“不证菩提,决不移身”。由于从先前的苦行以及更早的哲人那儿习得了禅定的各种境界,乔达摩专心一念,很快进入冥思的高深定境。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七天),他已能够脱离感觉、情感和欲望,进入一种纯粹的清明之境。在第七天的早晨,他睁开眼睛,看到了晨星。在刹那间,他证道了——在突生的极乐中,顿悟生死之源、灭苦之法及究竟极乐(涅,绝对的心灵平静)。 自此,乔达摩成为佛陀(觉悟者),人们称他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成功了。 成功就是“自由度”。 我们用四句通俗易懂的话,为成功自由度作一个最通俗的注解: 当你想当的人, 做你想做的事, 去你想去的地方, 说你想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