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穷人穷在哪

[NextPage第1节:前言]

第1节:前言  前言
  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也有人说"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但对待金钱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有些时候,钱的确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钱的多寡决定了人的穷富,也就有了穷人与富人之分。"只要天上有太阳,天下就会有穷人和富人。"先不说这句话的对错,但至少影射出了一个道理:绝对平等是不存在的。这当然不会让人绝望,因为穷富是相对的,穷富是转化的。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社会总能在不断地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今天的富人有可能会沦为明天的穷人,今天的穷人不是没有希望成为明天的富人。因为资本的规律作用,后者实现起来要难得多,但并不代表没有可能,从某种角度来说,富人也是从穷人堆里钻出来的。另外,穷富的定位因为对比群体的不同而变化着。比如,你有十万元,在乞丐面前,你绝对是个富人,但在比尔·盖茨面前,你绝对又是一个穷人。社会在进步,富有富的新意,穷有穷的新意。
  穷人的日子不好过,物质的匮乏,精神的压抑,都要面对。穷人没有在经济上解放自己的能力,行为和心灵上难免就要受到伤害。在一起过穷日子的时代,没的说,穷日子穷过,倒也过得去。但是,眼看着身边的人先富起来,就沉不住气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最能刺激人。富起来的人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致富,得到物质利益,还有资本慈悲为怀,慷慨解囊,帮助后富,回报社会。这种快乐与穷人向他人求助的窘迫,不可同日而语。在和平年代,在经济社会,经济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
  "宁可大家穷,不愿一家富"是穷人典型的思想痼疾。不要认为你的贫穷是别人的富裕造成的,劫富不能济贫,只能徒增一个像你一样的穷人。穷人都爱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其实命的好坏是靠自己把握的。"人家生下来什么都有了",那么他的上一代呢,上上一代呢?总能找出和你一模一样的那一代来吧!
  穷人需要做的只是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增加运用社会资源的本领。
  编著者
                  
                 
[NextPage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

  第 一 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
  对话现场
  穷人与富人的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以前是多年的邻居。
  穷人:"老邻居,你还能认出我来吗?"
  富人:"在一个四合院里住了那么多年,怎么会认不出来呢?我们还是有感情的。"
  穷人:"这么晚了,还那么忙,看来你们富人也不容易。什么都有了,还那么拼命。"
  富人:"人只要活着,就很难说什么都有了。你觉得现在你最缺什么?"
  穷人:"我当然最缺钱喽。无钱万事休。"
  富人:"这是事实,但是这只是结果,其实还有更内在的因素。"
  穷人:"你是想说,人穷志短吧。可是穷人怎么能不志短呢?对于等米下锅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志气可言呢?人穷就必然受限制,迫于生机,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必然要放下很多东西。"
  富人:"你说的只是客观因素,穷人被一些不具备的客观条件所限制。而一些主观因素,完全在于穷人自己。比如,许多穷人是安贫乐道的。他们认为,人生由命,富贵在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注定的。"
  穷人:"这有什么错?人们不是常常说,人要知足常乐吗?"
  富人:"我个人认为,需要知足的是富人,说得夸张一点,它只适合富人,不适合穷人。这些告诫对于富人而言是有利的,如果你拿这些话来告诫穷人那就错了。"
  穷人:"看来,我们是被一些传统的观念误导了。"
  富人:"是的,宿命论和知足常乐是滋生安贫乐道思想的土壤。在一些偏远山区,一些人的贫困程度令人惊讶,但他们习以为常,为什么?因为他们麻木了。有的人甚至把政府扶持他们发展生产的资金拿去买酒喝,这是人穷志短的典型表现。"
  穷人:"经你这么一说还挺有理,为什么人一陷入真实的生活中,这些道理就感觉不到了呢?"
  富人:"这是自我麻醉的结果。开始的时候,穷人不是没有志向,但是因为自我麻醉,他们没有倾听它的声音,如果它潜伏在穷人身上多年之后一直没有得到鼓励,那么,这种志向就会逐渐停止萌动,最后趋于退化而消失。"
  穷人:"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富人:"穷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人生逆境,但如果一味逃避,逆境就是绝境!穷人要勇敢地去面对,穷则思变,自强不息,使不利因素转化为致富的契机。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有机会翻身,才会有更宽阔的人生道路。"
  对话结束后,穷人感觉到自己轻松了好多。
  1.人不怕穷不怕苦,就怕志短不争气
  人穷志不短。没有志气的人比乞丐还可悲。每一个穷人都希望自己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因为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走出来的。如果,穷到骨子里,谁也没办法救你。
  某地有这样一条标语:"谁穷谁丢人。"穷人丢不丢人,只有穷人自己清楚。如果穷人到商店买东西,就连一些服务员的眼神都不一样。鄙视对穷人来说,既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变鄙视为动力,就像汉朝的韩信那样,忍辱负重,最后终于翻了身。
  人不怕穷,不怕苦,就怕不争气。有些穷人确实是不争气的。故事最具有说服力,穷人应该好好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如果你不是故事中那样的人,万幸!否则,你该好好扪心自问了。
  富人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能碰到一个乞丐,提着个破罐子守在路边。开始时,富人对乞丐理也不理,邻人都说他为富不仁。富人说:"我这样做,对他来说,恰恰是仁慈,如果他轻易地能讨到东西,就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能靠乞讨混口饭吃。富人是怎样炼成的?是被逼出来的!"
  邻居们并不赞成这个观点,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有本钱,有了本钱自会去谋生。富人说不信咱试试看。
                 
第4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2)
  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乞丐的面前,送给他三张百元大钞,说:"我最初是靠300元钱做小生意起家的,现在同样给你300元,做点事情吧,别再乞讨了。"
  乞丐欣喜若狂,满口答应,接了钱后飞奔而去。此后的半个月乞丐没有出现。就在邻居们正在交口称赞富人这钱给对了的时候,乞丐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不理这个乞丐。
  如果不完全是外部力量,或者自身无法抗拒的因素导致贫困,那么穷人就应该为自己的贫穷负责。
  在某个市场上,卖大饼的大娘用一个旧推车推着家里的煤球炉子出来,总是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她的丈夫和年龄已经不小的儿女就躲在远处看着,等大娘把饼卖完,他们才慌忙上前,赶紧低着头把炉子、推车弄走。做个小买卖,一家子人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
  现在,大娘的生意越来越好,家人大大小小挺直了腰板全出来帮忙。
  如果一开始没有大娘出面,都怕丢脸,能有后来红红火火的一切吗?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干点什么,总比受着穷困强啊!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走出来的。富翁中有从擦皮鞋做起的;也有从拾破烂儿起步的……
  如果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2.低头拉车不看路,拼命工作为哪般
  现实让穷人低头,低头的同时也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让穷人落入了陷阱,他们四处奔波、饥饱劳碌还满世界去寻找这样的陷阱,生怕找不到,如果没有了陷阱,他们失望,沮丧,甚至绝望,这时如果有一个陷阱让他去跳,他还会对人感恩戴德!
  很多人都想过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被套牢在上班和回家的路上。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都在干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许多人并不是自己喜欢什么就能从事什么职业,多数人是被动地去做一种工作。工作的定义是什么?工作的定义是,人们以金钱作为报偿来弥补因工作产生的不悦,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就算今天大学毕业后可以自由找工作了,也不是你喜欢什么就能做什么,许多人更看重这个工作能为他换回多少钱,这个工作体面不体面,是不是被人尊敬的一种工作和职业,这个工作是否拥有某种特权和地位,享有很高的社交名望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攀比。
  因为人总喜欢跟别人比,人们常常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追求比别人更成功;不是追求富有,而是追求比别人更富有。人不愿意呆在一个年薪有20万,而别人年薪有25万的地方,而情愿呆在一个年薪15万,而别人年薪只有10万的地方,人们常常喜欢跟兄弟姊妹、跟同事、跟邻居、跟同学、跟自己圈子里的人去比,由于有这种心理存在,你不可能找到你真正喜欢的工作和事业去做。而且你也被一种圈子给圈住了,动弹不了。
  这就是你把工作看成那么神圣的悲哀,你用快乐的童年和花季、雨季般的岁月换得的一纸文凭,再用文凭和年轻的梦想换得的一个工作,这种神圣般你并不喜欢的工作,为你换来的只是仅能够养家糊口的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来谋生是一个大大的错误,致富的出路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都是通过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来赚钱,所以他们不可能成为富人,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赚钱,你就会成为有钱人,对一件事不喜欢,就会做不好,但为了生存又必须做,很多人都是这样混日子,在平时,你与某人见面,问他在干什么,他常常告诉你说:混口饭吃。就是这个混口饭吃的概念,害得许多人成了穷人。
  一个妓女她是靠出卖肉体来获取钱财,天底下没有哪个女人从内心深处喜欢出卖肉体来赚钱,有些女人走上这条路都是被迫的,或者是被钱财诱惑而误入歧途的,绝对不是她们喜欢做这件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指你做这件事,就是暂时得不到一分钱,你也愿意去做。
  报纸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位退休老人,住在一处简朴的住宅区,打算在那儿安度他的晚年。他住的地方最初的几个星期很安静,不久就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所有的垃圾桶。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们的恶作剧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好言相劝过也吓唬过他们,可是一直没有用,等人一走,他们又开始踢。邻居们无计可施,也只好听之任之。这位老人实在是受不了他们制造的噪音,就想办法让他们离开。
                 
第5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3)
  于是他出去跟他们谈判:"你们几个一定玩得很开心,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情。现在我年纪大了,踢不动了,想雇佣你们每天来踢这些垃圾桶,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你们愿意干吗?"这三个年轻人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们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过了几天,这位老人愁容满面地找到他们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个人五角钱了。"
  这三个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踢垃圾桶,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卖力了。几天以后,老人又来找他们。"瞧!"他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五分钱。行吗?"
  "只有两角五分!"一个年轻人大声抗议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两角五分钱浪费我们的时间,在这里踢垃圾桶吗?不行,我们不干了!"从此以后,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这个故事表明,人们没有了利益的驱使,很少能去坚持做一件事,而为了利益,又常常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这位老人就是利用了那三个年轻人想获利的心理,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只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去工作,都想得到及时回报。
  3.睁开眼看清是非,穷人最怕安贫乐道
  知足常乐是劝慰人的话,它是说让人们淡泊名利,欲望适度。但对于创业、发展、成功来说,人们就要永不满足,知难而进,永不退缩。知足常乐可以让富人适可而止,但只会让穷人锐气大减。
  从前一个富人问一个穷人:"如果在你面前有仁义和金钱,你选择哪一样?"穷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要金钱!"富人说:"如果让我选,我要仁义而不要金钱。"穷人说:"那是因为你有的是金钱,而缺少的是仁义;我恰恰相反,有的是仁义而缺少的是金钱。"
  需要知足常乐的应该是富人,可以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太贪心了。而劝告一个穷人要知足常乐,当然初衷是好的,但是要他们知足常乐的结果却容易使他们安于贫穷,失去奋斗的动力。不知道有谁希望家中空空,缺吃少穿,还要面对老婆的唠叨?如果有人落到这样的地步,却还安乐自在,真不知道这是自私还是不负责任。
  古人说:"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在新经济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句话。一个贫穷的人怎么会没有忧愁,这都是些隐居在深山老林的隐士们的鬼话。奋斗吧!财富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奋斗呢!既然你的内心深处还有成功的欲望,为什么还愁眉苦脸呢?昨天的贫穷已成事实,明天的富有一定会来到,既然认识到过去的路走错了,那么现在的路一定要走对。
  除去知足常乐以外,另外一个需要穷人睁开眼睛,重新审视的观点是:安贫乐道。当然两者论调基本上是相似的。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范晔又说:"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朱熹还说:"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从字面意思来看,安贫乐道是让人们安于贫困的境地,乐于道德的修养。初衷当然是好的,无非让人们有一种宽阔的胸襟。但是客观上,它对穷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实质上,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安贫乐道只不过是旧时统治者为安抚百姓所进行的一种道德说教。安贫乐道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就是:读书人要与世无争、苦中作乐;女人要贫贱不能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穷人要安于贫穷,不做非分之想。
  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的眼力确实锐利,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看不惯了,愤然地说:"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讽刺所谓的安贫乐道:
  "大热天,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这也是一付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贫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第6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4)
  安贫乐道的思想之所以能在穷人心底里根深蒂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古人历来有"人命在天","听天由命"的说法,包括贫穷和富有。就是说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注定的。前世积德行善,就会投胎转世于富贵龙凤之家享福;前世造孽作恶,便让你投胎于贫贱之家受罪。听天由命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穷人多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由于中国过去的经济比较落后,一般人的心理容易满足,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家骑马咱骑驴,后头还有步行的",这就是"知足常乐"。
  宿命论和知足常乐是滋生穷人安贫乐道思想的土壤。时至今日,安贫乐道仍是许多人尊崇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尊崇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麻木了,就是黄连含在口中,也会默默忍受,不喊其苦。
  但是,不要忘记,人们只有在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对街头的乞丐还有什么荣辱可谈;一个连电视都看不上的穷人,又怎么谈得上"精神生活丰富"?
  4.挖出志短的祸根,全力冲破命运摆布
  有两句古语是说穷人的,一句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是:"人穷志短。"可以说,许多的穷人深受这两句话的影响。从第一句话中汲取营养,穷人也可以成为富人,如果有哪个人不幸被第二句话所言中,而不能自拔,那么,这个穷人注定要当一辈子穷人了。
  尽管我们一向同情弱者、同情穷人的遭遇,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穷志短确实在当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穷人身上存在着。比如,我国大中城市中存在的乞丐现象。我们并不否认确实有一些生活无着落的人被迫走上行乞之路,但恐怕其中有些人还是因为缺乏改变自己贫穷面貌的志向和勇气,也就是所谓的"志短"吧!毕竟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并不缺少依靠诚实劳动获取基本生存条件的机会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个别一些人,把行丐作为自己的发财途径,而这种骗取人们同情心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诈骗。当然,我们见到的更多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穷人和已经成为富人的"前穷人",所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着,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富强着。
  正像所有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贫穷也是相对的。之所以这么说,第一个理由是:贫穷的境况会激发人改变贫穷的志向和勇气。总而言之,贫穷、困苦对人毕竟不是件好事情,很少有人乐于贫穷、向往贫穷的。之所以有发达国家的富人自愿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回归乡村、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只是表明了人们追求生活的兴趣和品位不同;同样,宗教信徒的苦修生活,也只是表明他们在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个理由是:当人们为了一日三餐而辛苦奔波时,极容易挫伤了进取心。所以,这也就是造成"人穷志短"的客观原因。在古代,人往往在生死线上挣扎,生存、活命是第一要义,即使立志,也往往是小志、短志;而立大志、长志则对人的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永远告别了那样的时代,连最偏远的乡村百姓,也已经不再为衣食生存而忧愁了;更多的人,包括所谓的"穷人",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发展而奋斗着,所以,贫穷尽管仍然制约着我们的"志",但鸿鹄之志,却是可期可求的。
  人穷不能志短,人穷也可以有大志。在这方面许多先驱和伟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原本是失去自由的囚徒,却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领导人林肯,早年不过是靠为人擦皮鞋糊口的穷小子,就因为从小有远大抱负,而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中外历史上许多富豪都是出身寒门、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中国香港的爱国实业家李嘉诚、中国台湾的著名实业家王永庆,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甘于受命运的摆布,把摆脱贫穷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第7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5)
  所以说,贫穷是相对的,这也是人穷志不短的理论基础。
  5.千万别自我麻醉,穷人必须保持清醒
  许多"不争气"的穷人从心理上欺骗自己、麻醉自己。他们在内心也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因为麻醉,这种渴望没有变成行动;同时,又怕把这种担心对成功的幻想拿到现实中去检验。
  每个穷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一有机会就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不能够放任自己清晨赖在床上,直到想起来为止;也不能只在感到有工作的心情时才去工作,而必须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心境,都应当强迫自己去工作。
  绝大多数胸无大志的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太善于自我麻醉了,他们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工作,不愿意付出代价,不愿意做出必要的努力。他们所希望的只是过一种安逸的生活,尽情地享受现有的一切。在他们看来,为什么要去拼命地奋斗、不断地流血流汗呢?何不去享受生活并安于现状呢?他们经常用这样的论调来安慰自己曾经浮动的内心。医生的麻醉术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但它是用来救人;穷人的麻醉术同样也可以减轻痛苦,但它却是来害自己,往往在麻醉中无声无息地死去。
  当一个人服用了过量的吗啡时,医生知道这时候睡眠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亡,因而会想方设法地让他保持清醒。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采用一些非常残忍的手段,比如,使劲地捏、掐病人,或者是对他进行重击,总之,必须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驱逐睡魔。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意志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他意志消沉,陷入睡眠,那么他很可能就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自然界的一条定律是只有那些被经常使用的东西,才能长久地焕发生命力。一旦穷人们停止使用穷人的肌肉、大脑或某种能力,退化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穷人原先所具有的能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穷人。
  如果穷人没有去注意倾听心灵深处"努力向上"的呼声,如果穷人不给自己的抱负时时鞭策加油,那么,这种"努力向上"的呼声很快就会萎缩死亡。
  没有得到及时支持和强化的抱负就像是一个被拖延的决定。随着愿望和激情一次次地被否定,它要求被认同的呼声也越来越微弱,最终的结果就是理想和抱负彻底消亡。
  在穷人这个群体当中,这种抱负消亡、理想失灭的人实在太多了。尽管他们的外表看来与常人无异,但实际上曾经一度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燃烧的热情之火现在已经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可怜卑微的穷人的话,那么毫无疑问,那些抱负消亡的人是属于其中的一类--他们一再地否定和压制内心深处要求前进和奋发的呐喊,由于缺乏足够的燃料,他们身上的理想之火熄灭了。
  对于穷人来说,不管现在的处境是多么恶劣,或者先天的条件是多么糟糕,只要保持了高昂的斗志,热情之火仍然在熊熊燃烧,那么就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如果他颓废消极,自我麻醉,那么,人生的锋芒和锐气也就被精神麻醉剂消磨殆尽了。
  在穷人的生活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让炽热的火焰燃烧,并且保持这种高昂的境界。
  理想和抱负是需要由众多的不同种类的养料来进行滋养的。空虚的、不切实际的抱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坚强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充沛的体力,以及顽强的忍耐力的支撑下,穷人的理想和抱负才会变得切实有效。
  6.摆脱逆境的困扰,穷人更要自强不息
  晋商的乔贵发从穷人到富人的传奇式人生轨迹,无疑是对穷人自强不息的最好注解。他们不仅仅给人们留下了乔家大院,更给人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精神感召。穷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人生逆境,但是如果一味逃避,逆境就是绝境。
  其实,困苦与逆境并非完全不利,有许多富人也曾经身陷贫穷困苦的环境之中,但是富人最终还是克服和改变了自己的处境,获得了成功。无数事实证明,逆境有时正隐含着更大的成功因素,只要穷人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加以克服,不利的因素就能转化为成功的种子。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穷人,一旦陷入贫穷,或遇到难处,他们要么怨天尤人,消极怠慢;要么羡慕别人,嫉妒别人;要么自怜自悲,缺乏自信,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说不出话。
                 
第8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6)
  由于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全国的热播,人们越来越关注乔家的致富传奇。
  "晋商之冠"的乔贵发从小本生意起家,多年闯荡在外,逐渐成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不仅几乎垄断了包头的一切贸易经营活动。乔家的商行、银号还开到了京津、东北乃至长江流域。
  乔贵发从小父母双亡,家中穷的叮当响,不得不寄宿在舅舅家中。由于舅母的歧视,乔贵发长大后回到乔家堡村独立生活。有一次,村中有人娶亲,他前去帮忙,因迟到一步,便受到管事人冷言冷语的讽刺。乔贵发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哪能受下这口气,一怒之下便去了内蒙古的包头。这个年轻的穷人决定要为自己争口气,骨子里流动着充满远大志向的血液使他背井离乡寻找自己翻身的机会。
  初到包头时,乔贵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与其他的乞丐、流浪汉没有什么区别。为了生存,他就在一家当铺做店员。店员中有一个姓秦的山西老乡,两人一见如故,便结为拜把兄弟。
  十多年后,两人稍有了点儿积蓄,就另起炉灶,自立门户。从经营豆腐、烧饼以及零星杂货开始,由于待人接物好,又善于管理,生意日见兴隆,后进一步兼营打造银器。
  生活有所改善之后,乔贵发及其后代恪守祖训,经常居安思危,谨慎做人做事;而秦家子弟恰恰相反,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生活骄奢淫逸而导致入不敷出,只好逐次从店内抽出一部分本金。秦家抽出一部分的股,乔家就补进去,没过多久,两家合资的生意就成了乔家的独资生意。
  乔家在包头的买卖越来越发达,财力越来越雄厚,除去票号、钱庄、商号、当铺、茶庄、粮行等生产字号及其所属房产外,乔家在包头还有菜园地280亩。后来,乔家以"复盛公"字号命名的铺号,成为了包头市面上最大的商号。当时乔家在包头的房屋就有一千多间,所以就产生了至今还流传的"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间谚语。
  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是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会有数不清的磨难、挫折、困境,如果没有那种钢铁般的意志,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迟早会半途而废的。反之,一个人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他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心中就有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无论是做事还是做生意,都是如此。
                 
[NextPage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

  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气
  对话现场
  穷人与富人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富人的家里。在第一次见面后,穷人便来登门拜访。
  穷人:"我在路上边骑车边想,人各自有各自的轨迹,就像马路上的机动车走机动车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一样。不同轨迹上的人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一进你们的别墅区,我的这种感觉更深了。当我被大门的保安严格盘查和登记后,又经过你的证实,才得以进来,我感觉自己一脚迈进了另一个阶层,与我完全不一样的阶层。骑自行车的到机动车道上走,要面临压力,我也是这样。"贫富之间的差距往往让人难以平衡。
  富人:"穷人心理不平衡,也可以理解,他们对富人无比羡慕的同时,又深深地仇视富人,经常想:'他妈的,哪里冒出来这么多富人!'其实,这种仇富心理对穷人的害处是很大的。"
  穷人:"的确,我也经常听到朋友们发牢骚,比如,那些富人们的钱来的都见不得人等等的说法,但不知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总让我莫明其妙地感到畅快。"
  富人:"你是畅快了,但富人可就要苦恼了。比如,车子停在马路上,就会被人恶意地划了几道伤痕。当然,有些富人是无辜的,而有些富人完全是自找的,他们恃财放荡,自我炫耀,显财露富,大肆浪费而不愿帮助穷人,进而引起人怨。"
  穷人:"其实,穷人也有不对的地方。"
  富人:"是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原因在穷人身上。总有一些穷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富人的缘故,那么剥夺了富人的利益,就会必然增加穷人的利益。其实,一些人贫穷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另一些人富有。他们只是从财富存量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没有从财富增量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富人多了不是坏事,富人的消费正是穷人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富人的投资正是穷人摆脱贫困的机会。嫉妒只会让穷人不能理智地看待问题。"
  穷人:"你这几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富人:"对于嫉妒,想必你不会陌生。"
  穷人:"是的,我就有嫉妒的心理?"
  富人:"鲁迅先生说过,'在中国,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会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但是,有些人之所以嫉妒富人,一种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求上进,又怕面对富人的优势压力,似乎别人富有了就意味着自己的贫穷,最好大家都成为穷人,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明。'我不学好,你也别学好,我当穷光蛋,你也得喝凉水。'"
  穷人:"你说的不错,我那些同事们经常这样说。"
  富人:"但他们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嫉妒膨胀,害人害己。天下最不幸的人就是一个嫉妒的人。"
  穷人:"话虽然这样说,但很多事总让人难以接受。人家发了财,人家升了官,人家买了车,人家住进了别墅,再看看自己,除了穷还是穷,心理上怎么能平衡呢?"
  富人:"正是因为比较,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比较是可以的,但是要知道同什么人比,比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跨越贫穷这道坎儿。"
  穷人:"除了懂得比较,学会比较,还有什么解决途径?"
  富人:"另外就是,穷人要尽量看的远一些,穷不是永远的,坐着想不如起来干,如果看得越近,就可能越浮躁;看得越远,就可能越坦然。聪明的人会把嫉妒当做奋发图强的动力,当别人发牢骚的时候,他们却悄悄地走上了一条改变自己的致富道路。希望你也一样。"
  穷人告别了富人,一路吹着口哨回家了。
  1.嫉妒害人更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穷人不应该总是嫉妒富人,应该从自身去寻找穷的原因。每一个埋头于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某些穷人会仇视富人。
  仇富片段一:有些住在豪华别墅里的富人不愿同穷人交流,也不敢同他们交往,他们需要雇用大量的保镖来保卫自己,一般也会在大门上挂上"闲人勿入"的警示牌。
  仇富片段二:一位在中关村打拼近10年才进入"先富者"行列的男士,他刚买了一辆别克轿车,停在公司楼前没几天,就被人用利器留下了好几道长长的划痕。他说,如果他买的是一辆奥拓或者夏利,境遇或许会好一些。
  以上情景反映出某些穷人对富人的嫉妒,甚至是仇视的心理。
  当然仇富现象的产生,有富人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势利的人爱财富爱地位,削尖脑袋去钻营,他们有了钱就恃财放荡,自我炫耀,显露出装腔作势的丑态,遇到有权有势的人就趋炎附势,卑躬屈膝,面对穷人则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而有些人的钱财未必都是以正当手段获得,他们聚集过多,而不帮助穷人,势必引起众人怨愤,这些就会引来某些穷人的仇视。但主要原因还在穷人。
  说完富人,当然还要谈谈穷人。
  穷人会同情比他更穷更惨的人,遇到比他好的富有人家,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嫉妒感。有则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户人家有兄弟俩,弟弟总觉得自己比哥哥强,在大家庭里他总喜欢出头做主张。后来他们都结婚生儿育女了,哥哥生的是一个男孩,弟弟生的是个女孩。哥哥的男孩不但长得非常漂亮,且天资聪明,多才多艺,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弟弟的女孩,不管哪方面比,都比不过他。这下弟弟不高兴了,时时处处想法子打击这个小侄儿。他有这么一个心理,只许自己比别人强,而不愿看到身边有人比他强。有这么强嫉妒心理的人,一看到别人富了,马上就会说:"那都是不义之财。"他自己富不起来,又不愿意看到别人富,因此只能用败坏别人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有时这种心理害得不仅仅是别人,最大的伤害还是自己。
  培根说:"其实每一个埋头于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出租司机带着三个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和一个中国人去参观富人区,参观完了后,他先问美国人的感觉。美国人说:"他们很成功,很富有,但我经过努力一定会超过他们。"他再问日本人。日本人说:"我会好好向他们学习,以后也会跟他们一样成功和富有。"最后问中国人,中国人说:"这些富人的财富都是见不得阳光的,他们那么富,我这么穷,我恨不得把他们都杀了。"三个人三种态度,我们见到别人的成功,应像故事中的美国人和日本人那样,怀有一种竞争认同的心态,虚心向别人学习,研究一下他们是怎么成功致富的,都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做到,我们就不能做到呢?如果以嫉妒的心态来推动自己致富的信念,只能长出仇恨,不但不会富,还会干出傻事,把自己送上绝路!
                 
第10节: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2)
  中国古代把领导穷人翻身,劫富济贫的人视为英雄。但如果把他放在现代的法制社会那就是犯罪了,你聚众闹事,偷盗了富人的钱财,或杀了人,那是要进监狱和偿命的,这可是个悲剧呀!穷人富人都输了,为什么要这样子,各退一步吧!
  富人自己富贵了,不因此炫耀,而是想办法帮助贫穷的人;穷人对别人的富贵不存嫉妒之心,而是虚心学习,也走上致富之路。这样,穷人和富人都退了一步,和睦相处,变敌视为和平,携手走向共同富裕。2."劫富济贫"是嫉妒,穷人需要理性思考
  在现代社会,劫富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劫富不能济贫。正如像把高个子砍短并不能使矮个子长高一样,靠劫富并不能使穷人变富。劫富的最终结果无非是消灭富人,实现共同贫穷。穷人需要理性的思考,如何控制嫉妒的无限膨胀,如何把嫉妒变成动力,才是穷人最应该做的。
  自古以来,"劫富济贫"在中国之所以深入人心,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旧社会贫富对立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脑子中根深蒂固的"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
  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原始社会,为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只能共同贫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的产生,社会就分化为富和穷两个集团。因此,贫富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一个社会中,一定贫富差距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从根本上讲,劫富实际是在取消社会激励机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使穷人变得更穷,无法达到济贫的目的。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中国出现了一个富裕阶层。百万家财已不新鲜,千万富翁也不是新闻,现在已有不少是亿万富翁。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当然如果长期不调节,任由差距拉大,将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但是,政府不能通过暴力、掠夺的手段"劫富济贫",而应该通过适当的税收手段和社会二次分配来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例如,目前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正在酝酿之中的消费税、遗产税等,就是政府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缩小过大的个人收入差距的措施。有的人把政府实行的再分配政策看做是"劫富济贫",政府自然就成了劫富济贫的水浒英雄,这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富人多交税是应该的,这不是政府代行水浒英雄们的"劫富"行为。
  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其目的是让穷人变富,但绝不是让富人变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穷人无法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动乱的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恰恰是穷人铤而走险、劫富济贫的重要原因。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富人毫无安全感,随时可能被杀被劫,当然更谈不上幸福。因此,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既符合穷人的利益,也符合富人的利益。
  让一部分人脱贫进入中产阶级,进而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这应当是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应该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大批中产阶层的形成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庞大的中产阶层的存在,是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因素。中产阶层是介于社会高层与社会低层之间的缓冲层。同时,中产阶层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当中产阶层占社会多数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最广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的经济因素之一。
  因此,从增量的角度去做大经济蛋糕,进而使穷人提高自己的收入,让他们进入社会中间阶层,而不是从存量的角度去剥夺富人,这才是政府努力的大方向,也是穷人自己努力的方向。3.心胸开阔万事空,穷人最怕心胸狭窄
  嫉妒者可以把被嫉妒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最羡慕的对象。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已经做了,而且又做得那么好;自己最想达到的目标,居然有人已经达到,而且有目共睹,这就忍不住要口诛笔伐了。难怪鲁迅先生早就叹息:在中国,"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谁?答案是:嫉妒的人!
                 
第11节: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3)
  对于嫉妒,想必穷人都不陌生,因为它发生在穷人身边太频繁了。但对于嫉妒,很多穷人并没有深入地了解。
  这种穷人并不是用自己的努力去赶超比自己强的富人,而是专挑富人的刺,讽刺挖苦,甚至为对方设置困境,期望对方遭到不幸和伤害。所以,嫉妒心强的人,也往往是非常尖刻的人。
  嫉妒尽管和人的性格有关,但它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嫉妒一般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嫉羡,二是嫉优,三是嫉恨。区分这三个阶段的依据是其中的嫉妒成分的多少。这三个阶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从少到多,嫉羡中羡慕为主,嫉妒为辅。嫉优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经到了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步了。嫉恨则是把嫉妒之火熊熊燃烧到了难以消除的地步。这把嫉恨之火,没有烧向别人,而是炙烤着自己的心,使自己没有片刻宁静,于是便绞尽脑汁去想方设法诋毁别人,这就会使人形神两亏了。
  穷人的嫉妒实质上是用富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并不因此有何损失,自己却因此而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极端行为走向犯罪深渊。对于嫉妒造成的这种负面影响,穷人不能不重视。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临死时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有我没你"式的嫉妒加仇恨。
  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腐蚀剂,这些穷人的骨子里充满了"怠"与"忌",无论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如荀子所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每个穷人应该理智地面对嫉妒心理,决不能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如果想调适自我,把嫉妒变成竞争的动力,关键的是要把注意力调节到自己的优势和富人的劣势上。在自己对富人的优势心生嫉妒时,可能是因为富人在财富方面深深地刺激了你,而你自己在财富方面又恰恰处于非常不理想的境地。这一差异正是穷人产生嫉妒的刺激源。与此同时,穷人却忽略了自己在另一方面的优势。如果你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注意中心,便会使原先失衡的心理获得一种新的平衡,这样可以使得穷人激动的情绪变得冷静而理智。
  另外,如果穷人把嫉妒富人的这份心思用在正处,用在提高自己,追赶别人上,进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相信会对穷人和富人都大有裨益。
  所以,对于一些穷人来说,嫉妒虽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但是,只要穷人认识到它的根源所在以及可能对穷人造成的不利影响,穷人就能够跨越嫉妒这道坎,以达到一种自我的超越。4.提高自己是正道,穷人生气不如争气
  人们往往不能容忍周围的人超越自己半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最能刺激人的神经,所以嫉妒最容易发生在自己最熟悉的圈子里。嫉妒害人更害己,生气不如争气,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惟一的出路。
  有一个穷人幸运地见到了上帝。上帝对穷人说:从现在起,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必须得到双份。那个穷人听了喜不自禁,但仔细一想,心理上很不平衡:要是我得了一份田产,那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要是我得到一箱金子,那他就会得到两箱金子;更要命的是,要是我得到一个绝色美女,那个家伙就同时拥有两个绝色的美女!那人想来想去,不知该提出什么愿望,因为他实在不甘心让邻居占了便宜。
  最后,他咬咬牙对上帝说:"万能的主啊,请挖去我一只眼珠吧!"
  看来,嫉妒是人必须跨越的一道人生坎。
  穷人克服嫉妒心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穷人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人生在世,谁都想获得知识、才干、荣誉和幸福。但客观事物从来都没有十全十美的,一个人也不可能样样都出色。繁花似锦,也总有凋谢的时候;华亭如盖,也很难经世不衰。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万事如意,这些也只能是相互祝福时意愿的表白,并非是想到的就会成为现实。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生的路上总少不了曲折、困难、风浪和险滩。福祸相依,进退有变。有时自己可能在这一方面比别人强,那一方面别人比自己强;在某些方面自己超过了别人,别人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占据了优势。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便是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承认现实也就是了,也不会在思想感情上追求所谓的平衡。要相信只要自己能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就能够不断地进取,即使赶不上别人的长,至少也不会总是很短。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只要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地学习,就不会去嫉妒别人。
                 
第12节: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4)
  (2)穷人要善待富人,才可能得到富人的善待。
  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向善的倾向是人类所固有的。要防止产生嫉妒心,还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待人处事,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替富人想一想,如果别人嫉妒自己,自己该怎么办。谁凭着善良之心替别人想一想,嫉妒的烦恼就会远离他而去。
  (3)穷人要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你尽管是穷人,但要做一个胸怀大志的穷人。如果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孜孜不倦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既不会为一点小事而分散精力,去嫉妒别人,也不会顾虑有谁会赶上自己,因为那并不是自己预定的目标。
  (4)穷人要靠真本事,不要用见不得人的手段。
  有的穷人可能认为,现在是竞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当仁不让,再讲过去的谦虚有些不合时宜。其实我们反对嫉妒,防止产生嫉妒心理,与竞争并不矛盾。问题是竞争要在正确的动机、途径和手段下进行,应该是学习、奋斗和超越,并不是相互倾轧,采取卑劣的嫉妒办法去实现。竞争中真正的强者,应该是承认差距,但不甘心落后,服气而不服输。这才是穷人应该有的正确态度。这种迎头赶上的勇气,与嫉妒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建立在虚心向富人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自己的智慧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而不是像嫉妒者那样,踏着别人的肩膀往上攀。
  (5)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穷人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哪一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靠人来调整。
  (6)穷人控制自己的虚荣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使人只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两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会少一分嫉妒。
  (7)必要时,可以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阻止这种发泄性嫉妒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则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最后,穷人应该反思,在嫉妒富人的时候,是否忽略了富人的努力和付出,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生气不如争气,就是穷人要努力进步,尽量使自己过得比现在还要好。5.寻找心理的平衡,懂得比较学会比较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穷人始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整日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在工作中也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铤而走险,引火烧身,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只有解决了同什么人比、比什么这两个问题,穷人才可以走出不平衡的心理陷阱。
  现实生活中,每个穷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出了国,某人盖了别墅……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对比使穷人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穷人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穷人能够做到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地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丧失道义,贪欲之心膨胀,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
                 
第13节: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5)
  有个人曾是个表现不错、工作很有干劲也很有成绩的干部,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最近这几年,当他看到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都富起来时,想想自己能力不比他们差,而且在职位上也比他们高,然而钱却比他们少得多。特别是到年终评比考核,在台上给厂长经理发奖金,每个人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而自己职位比他们高,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却两手空空,囊中羞涩,于是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何不捞点钱"的想法。于是在他最后的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这样,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之下终于打开了,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他因受贿罪被判了七年徒刑。
  一位老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但当他眼见身边的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富起来时,心理也不平衡起来。单位要集资建房,口袋里没有钱,眼巴巴地望着别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自己却仍然要住在低矮破旧、厅室合一的小平房里,对比之下备感自己的寒酸清贫。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学生就吃学生。于是,他先是暗示学生家长节假日送礼,接着便是公开的索要,再后就干脆勒令班级几十名学生晚上到家里补课,每人每月收取几十元补课费,收入既可观又合情合理。白天课堂上尽量少讲,学生有什么问题晚上到家里去补……一年下来,腰包鼓了,高档家具买了,名牌时装穿了,住房集资款几万元筹齐了……然而正当他干得起劲之时,他得到了学校的黄牌警告,自己先前树立的那种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穷人必须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怎样才能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中突围出来呢?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穷人要懂得如何比较。
  不平衡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选择了失误的"参照系"。
  人们总是在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失衡。但与谁比,比什么,这是决定失衡与平衡的关键点,人们平常所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是说向上比则失衡,向下比则平衡。上面说的那两个人,他们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系"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一掷千金的大款,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而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我们的心理又何尝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面对着众多的贫困的待岗、下岗的职工,面对着千千万万辛苦操劳而收入菲薄的普通百姓,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穷人不要因为欲望变得疯狂。
  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基本守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慢慢地走向了腐败、堕落。
  6.正视贫富的差距,让自己看得更远一些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常沉沦在嫉妒中不能自拔,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当他们忿怨、挖苦、嘲讽的时候,君子早已把嫉妒转化成动力,悄悄地走上了一条改变自己的成功之路。
  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你周围有的人变得富有了起来,他们开的是小轿车,而你只能骑自行车;他们住的是洋房别墅,而你只能租住廉价的小平房;他们送孩子读私立贵族学校,而你连孩子每学期的学费都发愁。于是你心理上有些不平衡了。
  其实,你只看见了金钱上的差异,却没有想想你与富人真正的差异到底在何处。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富人们的金钱数目,也要看到他们的魄力和眼光、智慧。
  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李晓华,曾被评为"中国最慷慨的富豪"之一。有一次到东南亚考察时,得知有一个城市正在公开招标筹建一条高速公路,而且政策十分优惠。然而,由于这条公路地处偏僻,车流量不大,没有人愿意承包。
                 
第14节:第二章 仇视富人牢骚多,只知道生气不知道争(6)
  在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后,李晓华获得了一个重要讯息:在距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勘探到一个储藏量十分可观的大气油田,因为开发工作尚未完成而没有对外公布。
  李晓华认为大气油田一旦正式开采,丰厚的利润将带来大批投资者,与石油相关的加工业和运输业也将热闹起来。这样这条公路的前途也就不可估量了。于是他以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贷了一大笔钱,加上原来积累的资金共计三千万美元,全部投入,买下了修建这条公路的土地。
  谁知过了五个月,开采大气油田的事仍然没有动静。眼看偿还银行贷款的日子就要到了,他每天都在焦急中度过,如果到期还不能将土地抛出还本付息的话,他将会彻底垮台。
  幸运的是,开采大气油田的消息终于公布了,土地的价格也在一周之内涨了好几倍,李晓华成了最后的大赢家。这真是一场豪赌,的确得要有非凡的胆略。
  或许,有的穷人不以为然,认为我只是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我的能力并不比他差。真是这样吗?
  有两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起到深圳找工作。在街上,他们同时发现地上有一枚一元的硬币,其中胖的那个同学不屑一顾,抬腿从钱上跨了过去。而另一个瘦同学赶紧把它捡起来,仔细地装在口袋里。胖同学对他说:"你不觉得这样有失身份吗?"瘦同学回答道:"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
  不久,他们看见一个公司在招聘勤杂工,胖同学哼了一声走开了,而瘦同学却很认真地去应聘并得到了这份工作。两年以后,他们又在这条街上相遇了,此时的瘦同学已经成为某公司的经理,而胖同学还在继续找工作。胖同学惊奇地问道:"你不是做勤杂工吗?"瘦同学回答:"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两个人致富的机会是相等的,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富人,不管他有多蠢,他能够成为富人,就是不简单的。
  所以,我们对富人要有一种理性的认识,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富人的经验。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只要这样,我们才会变成一个富人。
                 
第[NextPage第三章 死要面子活受罪,穷人的面子太值钱]



作品集张永生 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