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一下美丽的龙泉山风景区(2)
2013-05-20 作者:成功在望 点击:次
一.悠久历史 龙泉寺始建于唐代公元749年,毁于清朝,重建于21世纪初。号称中南六省最大寺院的庄严古刹:群山环抱,林木幽深,曲径通幽;重重楼阁,庄严、寂静;院内殿宇巍峨,古木参天,碧草成荫,花香四溢,雕龙画凤,煞是壮观。这里最有名的是明代楚昭王及其后裔的“九王陵”,颇负盛名,素有“三龟九寝十二陵”之称,与北京十三陵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号称“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此外,还有历代先贤古墓48座,形成庞大的古建筑群和古墓葬群。龙泉山,是一座古老的山,其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因“吉地”内有汉舞阳侯樊哙、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桢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难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许下,朱桢最终在此为自己修了茔墓。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此例一开,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茔墓,这里于是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逐渐形成“三龟九寝十二景”,繁盛的“灵泉古市”就此被蚕食成森冷的楚王茔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汉有明九王墓的奇观。龙泉山在唐代以前有许多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都曾在灵泉幽谷居住过。唐天宝末年,宰相李奚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口井能占验天气,东井冒气则晴,西井冒气则雨,于是人们以“灵泉山”命名之,后来又演变为龙泉山。楚王陵不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王陵,而是明朝朱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封为楚王,以此地为楚王墓葬区。其后,有庄、宪、康、靖、端、愍、恭诸陵依然保存完好。遂成为著名的“八王陵”。此外,还有贺王华奎附葬于此,总共九座坟陵。在园陵内,还有碑亭九座、龟碑、明楼亭殿、拜台、拱桥、九龙台等建筑。此山当时建有灵泉寺、灵泉书院,李蹊家中藏书丰富,其藏书楼称为万卷书楼。此后人文蔚起,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沈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冯京,明代的曾泰,科举夺魁,被钦点为状元。到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于是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石经寺位于龙泉山东侧山脚。该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三年(1438年),系湖北僧人楚山大师云游至此时募资而建,初名“天成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简州牧宁思仁赠给石刻刚经一部,遂改寺名为石经寺。庙宇群依山而建,逐级抬升;庙内古木参天,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石经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岳殿、观音殿、燃灯殿、娘娘殿、祖师殿等共两组7重殿宇组成,另有禅院、客堂等附属建筑若干。石经寺最奇特的是祖师殿供奉的祖师像,是楚山师贺寂后的肉身经脱水处理而成,被佛教信徒尊奉为“活佛”,因而香火鼎盛。北周文王碑具有较高的文物和书法价值。龙泉山山前山后还有百公堰、山门寺水库、龙泉湖等水上游乐场所,可以泛舟,亦可以畅游。 总之,龙泉山不是一座孤峰,如果登上主峰,则发现其为一系,东伸入梁子湖,并向南向西延展,形成一个“环抱”,这些山峰今名为何,不确知,据《江夏县志》,其云:“东为笔格峰、龙帐峰,南出为宝盖峰、玉屏峰,又为天马峰。自龙帐峰东行,复长亘数里为黑石湾,复折而北为马鞍峰、东石莲峰,左去有清风洞,北行尽处有黑虎岩,崛出云表,下数百丈成低阜,灵泉寺居其麓。寺左为石门,南为骆驼湾,西去为珠山。突起圆阜,两山环抱,形胜甲于一邑。”主峰上现建一亭,登临其上,顿感八面来风,俯视南望,四山夹一路,确为行军埋伏之域。但依现在复建之灵泉寺为参照,则发现今灵泉寺并未在原址复原,而是新建在天马峰下。同治《江夏县志》说武昌多湖,“湖中多山,林壑隐秀,为东南绝胜”,看当时地图,其北其南其东,三面皆水,于今则为桑田久矣,环境变迁之大,难以言表。 二.文化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这里,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张天佑的《灵泉游春》:“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树树异,销柳苍烟处处风。”明人黎淳的《龙山消夏图》:“水声到地尽,山色入楼多,明月双溪柳,香风十里荷。”唐李奚的《灵泉山夜》,全诗虽然不着一个“秋”字,秋意却溢满诗笺:“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明人张祥的《灵泉冬景》诗中有:“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这里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 张天佑《灵泉游春》 遥看青山山郁郁, 近观碧水水溶溶。 吐梅白玉树树异, 销柳苍烟处处风。 明黎淳《龙山消夏图》: 水声到地尽, 山色入楼多, 明月双溪柳, 香风十里荷。 唐李奚的《灵泉山夜》 全诗虽然不着一个“秋”字,秋意却溢满诗笺: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张祥的《灵泉冬景》: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 这里人文奇观内涵深邃,是览胜探秘,追思寻情的理想佳园。龙泉山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7.6平方公里的环山盆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纷纷建筑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或登山赋诗,仰天长啸;或凭栏怀古,悠游度日,给人留下韵味无穷,追思觅迹的灿烂文化。 其一,诗词歌赋脍炙人口。龙泉山曾有唐代诗人李磎、宋代神童李宗孟、元末隐相沈如筠等历代200多位文人学士留下绝句、律诗400多首。如沈如筠的《灵泉写景》、《灵泉山夜》、《含山楼秋色》,明吏部尚书张添祐的《灵泉山居》、《春郊有感》、《梁湖疏雨》等代表作,其真挚、深沉、强烈、博大的思想情怀,荡漾着动人魂魄的氛围和情韵。 其二,民俗文化博大精深。龙泉山的历史,也是一部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史。宗派源流、祀典遗训、传家立学、训子育人、为人处事、交谊结友、和邻睦族等大量的民间文化,给人以博大无际、深不可测之感。如《训子道论》、《传家格言》、《交谊论》、《学堂训》、《进学训》等,时刻给人以一种勤耕苦学、奋发向上、从善为人、友好往来的文化熏陶。唐初李道宗(600~653)撰写的一副十七言联:“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比楹联界公认最早的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还早300多年。 其三,民间传说神奇活现。生于斯长于斯的龙泉山人,茶余饭后,劳作之暇,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丰富而隽永的民间故事,如朱元璋与鲶鱼精打赌欲占龙泉山风水,昭王占风水令八大家迁出灵泉幽谷,昭王赶樊哙并在樊哙的墓地上修建自己的地宫,婆婆树的栽植、保护和根系的形成,张舜民夹山戏贪官,珠山、梁子湖、鳊鱼潭与牛山、状元楼、银屏井、灵泉古井、仙人锅的来历等,都再现了龙泉山神奇的色彩,让游客从更深层次认识龙泉、了解龙泉增加了无穷的韵味。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云雾,龙泉山四季皆有,以春夏为多。明洪武举人李时亮的《白云阿亭》中载:“灵泉山阿中,有窝焉,常出白云。”元代相国、观文殿大学士沈如筠,明吏部尚书张添祐等隐居灵泉,常观白云,曾写下“峰峦扶地起,云雾接天浮”“云连山不断,山接云无穷”“只有白云闲不得,时时出没万峰头”等佳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