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和文化归位
时间:2023-06-02 作者:郭文斌 点击:次
2015中国年度散文(全文在线阅读) > 让教育和文化归位 郭文斌 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了,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这道题,人们争论了好多年,答案莫衷一是。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是我们的唯一,妻子还可以再找;有人说先救妻子,因为孩子更需要她,等等。真是两难,觉得这是一道无解题。后来的一天,突然发现,这道题不但有解,而且背后还暗藏着嘱咐,那就是让母亲和妻子都不要落水。这才是出题人的用意所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和文化的寓言。 用南辕北辙来形容现行的一些教育方式,似乎并不为过。 教育的第一使命应该是认识生命,让人们知道人有天性、禀性、习性。禀性纯恶,需要去掉;习性善恶参半,需要化掉;天性纯善,需要保持。教育的一切方法论,都应该为此服务。从能量的角度,天性向上,禀性平行,习性向下;从维次的角度,天性对应高维,禀性习性对应低维;从幸福的角度,天性对应喜悦,禀性习性对应烦恼;从性命关系的角度,天性体现在天命上,天命体现在使命上,使命体现在责任上,责任体现在本分上。本分圆满则责任圆满,责任圆满则使命圆满,使命圆满则天命圆满,天命圆满则天性圆满。天性圆满,教育完成。 永远从天性着眼,从本分着手,这是古人的教育框架。因此,教育应该紧紧盯着超越来进行。不但要完成生命的广度,更要完成生命的高度。把广度扩展一万倍,不如把高度提高一级。蚂蚁即使把它们认为的整个世界据为己有,还不如一跃为人。 所以,教育一定要回到对生命的认识上,回到对人的本性的唤醒上,回到对人的本能的维护上,回到人的根本性的教育上,回到孝敬中和等基本价值的培育上,回到首先培养崇高人格上,回到连根养根上,回到开发智慧上,回到提高能量自由度上,因为这些都是提高生命维次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家庭和学校,却在反其道而行之。 超越性思维对应到教育逻辑上,就是古人讲的“道、学、术、技”四个层面。相较而言,“技”是点,“术”是线,“学”是面,“道”是空间。“技”层面的问题,用“术”来解决,易如反掌;“术”层面的问题,用“学”来解决,易如反掌;“学”层面的问题,用“道”来解决,易如反掌。可我们看到的现行教育,往往是重视“技”“术”有余,重视“道”“学”严重不足。如此,怎能培养出来栋梁之材。 现在,人们拼命地送孩子上面包大学,学做面包的技术,上饼干大学,学做饼干的技术,唯独没有教给孩子如何生产面粉,如何给生命的面缸里装上面粉,孩子到时候面包也做不出来,饼干也做不出来。即使能做出来一些,质量也有问题。 要让面缸里的面粉永远是满的,除了不断地往里装,同时,还要堵住漏洞。而要高效实现这两点,就要把人们由“技”引导到“术”,由“术”引导到“学”,由“学”引导到“道”,因为“道”是宇宙间最大的面缸,最优质的面粉,最高超的生产力。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晚上,一位老太太听见有人喊了声“地震了”,抱了一大袋面粉就跑到院子里。一看,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房屋还是那个房屋,根本就没地震。她想把面再抱回去,不想挪也挪不动了。起初老太太是靠什么把这一大袋面粉抱出来的呢?本能。为什么又抱不回去了呢?从本能状态回到技能状态了。技能状态告诉她,能抱得动一大袋面粉是小伙子的事儿。这个分析判断一出来,老太太从本体层面掉到意识层面,本体状态的能量随之丧失了。 现行的一些教育问题就在这里,老师、家长拼命地教给孩子知识和技术,告诉他们抱这一袋面粉的时候,要先弓步,再马步,要憋住气,等等。孩子若先弓步,再马步,接着憋上三口气,房子早塌下来了。 所以说,教育的职责应该是维护本能,但现行的一些教育更多地在破坏孩子的本能,反而不知道如何生存了,甚至连亲近父母的能力都丧失了。有一个省高考状元,与母亲去旅游,途中常常把母亲落在后面很远距离都不知道,让母亲辛酸不已。显然,这个孩子心中已经没有母亲了。一个心中没有母亲的孩子,考上状元又有什么意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妈妈正在看着你,你却看着手机。”这句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亲情冷漠,值得我们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