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包容与守望——闽行散记(2)



    近读朱熹《福州州学经师阁记》,讲到福州府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常数百人。但一段时间因教养无方,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后自临邛教授常浚孙掌校,“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试课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唯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于是他又借题发挥:“为学之本,在乎操持存守之力,使吾方寸之间,清明纯一,而后宏其规,密其度,使天下之理尽其纤悉而一以贯之,异时所以措诸事业者,亦将有本而无穷矣。”反之,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训诂记诵,钓名声,干利禄,则“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辞章愈丽议论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朱老夫子的这些为学之道,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被视作学林圭臬。福建学术风气之盛与教育质量之高向为外界称道,名师高徒,层出不穷,原是其来有自。

    探寻福建的文脉久远与传承深广,不能不去“三坊七巷”。这片福州市区面积只有零点四平方公里的建筑群里,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就走出林则徐、陈宝琛、梁章钜、沈葆桢、萨镇冰、林觉民等二百多位极大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学界巨擘泰斗,如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又留学英伦,最早翻译《天演论》《原富》并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论著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仅凭渊博的国学根底和睿智才思翻译出《巴黎茶花女遗事》等170多部外国作品的译坛奇才林琴南等。在南后街洋桥路口,我们瞻仰了辛亥烈士林觉民故居。他那封于起义前三天所写的《与妻书》已广为人知,其“泪珠与笔墨齐下”的文字与慷慨赴死的决绝,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血气偾张。林觉民牺牲后家人避居乡下,将这幢房屋卖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在《我的故乡》等文章中曾多次写到这所地方,写到院子廊柱和墙壁上那些联语字画,写到爱意融融的伦理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这位现今被尊为“文学祖母”的世纪老人,与林徽因、庐隐一起并称三位“现代美女作家”,是福建人颇以为荣耀的。

    福建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这些活动既有海洋文化的印记,更多的则是赓续着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血缘基因。无论久演不衰、大受拥趸的南音及闽剧、高甲戏、布袋戏,还是逢年过节群众性的灯会、巡游等庆祝、祭祀风俗,内容多为规劝尊祖孝亲、积德向善,期盼子嗣发达、瓜瓞绵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关公、妈祖和其他神祇信仰,似乎比之内地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并没什么不好,只要引导得法,反而有利增进社会和谐安定,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情感认同。福建人的家族乡土观念较之别处也更显浓厚些,哪怕走到再偏远的乡村,那些保护完好的宗祠建筑,那些供奉在各家厅堂的祖先牌位,那些“颍川锦延”“陇西人家”的门楣以及镌刻于木石廊柱上的楹联,都在显示着福建人慎终追远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怀,令人感触良多,油然起敬。

    十多年前,到泉州考察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黄昏时分上街头漫步,不经意走到一处社区文化广场,有幸身临其境地分享了神往已久的“南音”演唱。广场不大,游人也不算多,和煦的晚风中,灯光烁烁,弦歌低回,居民或相聚弈棋,或品茗聊天,或操拳健身,或摇扇养神,那份悠闲自在,直让人联想起话本小说中关于太平盛世市井风气的描写。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不大的广场周边,竟有四家南音社在同时演出,台下的茶座和条凳上,分别围坐人数不等的观众。福建人素来热情好客,见我们从外地而来,马上腾出位置,招呼入座。尽管不懂闽南方言,但近两个钟头的观赏中,演唱者优雅端庄的身姿和清纯委婉的声调,伴奏者神情专注、丝竹相和的配合,始终让大家沉浸在“如闻韶乐”的陶醉中。其间有人介绍,这样的演出天天都有,演唱者大都是教师、职员和普通居民,而那些典雅的曲牌和唱词,大多源自唐宋的宫廷音乐,已传唱千年。这次重来,知道这种被誉为东方古典音乐珍品的南音,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在全球各地的表演社团多达千余个。福建人对乡土文化的挚爱守护,于兹可见。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