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摸秋之美

  与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如出一辙,在皖西南的乡村,也有这么一句流行广泛的俗语:"摸秋不算偷。"——— 好一个"摸"字,在特定的语境里既含蓄委婉,又非褒非贬,且带有几分戏谑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让人忍俊不禁。

摸秋之美

  所谓"特定的语境",这是针对中秋佳节这一传统节日而言的,因为唯有在这一天的夜里,"摸秋"是名正言顺地被村规民约所允许的,其他的时间就多少有点"偷盗"的嫌疑了。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坊间流传着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元朝末年,农民为反抗元朝残暴的统治纷纷起义。当时有一支农民起义军,纪律十分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起义军转移江都,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在旷野中露天宿营。夜半时分,有几位战士饥饿难忍,便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不料此事被主帅发觉,准备等天明之后将他们治罪。村民们得知此情,纷纷为他们开脱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语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并一直传承沿袭下来。

  其实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流行着"摸秋"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与上述故事毫无瓜葛,而是更多地寄予着人们对繁衍生息的美好心愿。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此处所谓的"摸秋",事实上更像是一种简单的祈福,或者说一种心灵的膜拜。据老辈们相传,结婚后尚未生育的媳妇,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的则会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显然,这是没有半点科学依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这种"民间游戏",并且将其外延逐渐扩大,吸引着更多的孩子也踊跃地加入其中,所以家长们对此大多是有意放纵,甚至是故意怂恿,结果无非讨个吉利的"噱头"——— 摸到葱,则认为孩子从小天资聪颖;摸到瓜,则预示孩子以后不愁吃穿。当然了,其他的果、豆、菜等,都在可被摸的范围之内,前提只有两个:一是千万不要被人发现,否则摸秋就不灵验了;二是切切不可空手而归,否则将来会一事无成。

  也许正是因为这两个前提,民间这种经久不衰的"益智游戏",一般都会提前十天半月,经过婆婆们的"精心策划":想生男孩的人家,四处物色邻家南瓜的种植情况,哪个已经成熟、哪个更加壮实,早就烂熟于心了,只等八月中秋月明时,让自家的儿媳猫着身子潜行,到达指定的位置后,手到擒来即可。更有趣的是,这家媳妇的婆婆会提前向种有南瓜的那家打好招呼:"她婶,明晚让我家儿媳上你家地里摸秋去!"被摸秋的那家,不仅不以损失了瓜果为憾,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会在第二天清早急忙赶到田间地头,查看自家被摸秋的具体情况,相互之间分享和谈论着被摸秋的多少,被摸得最多的人家,通常是最享受和最幸福的,因为乡俗流传,这家的家运将会更加的兴旺,日子将会更加的殷实。

  孩子们对南瓜的成熟与否显然不感兴趣,他们原本"贼溜溜"的眼睛,一致"直勾勾"地锁定在白天就"侦察"好的目标上,花生、玉米、山芋等农作物自不必说了,就连树上鲜亮透红的柿子、嘟着嘴儿的石榴、清香四溢的苹果,也无不纳入被"摸"之列。但是乡村的孩子大多深知劳动的艰辛,基本懂得收成的不易,他们在摸秋时,既不贪婪成性地多摘,也不狼吞虎咽地多吃,图的就是那份看似狡黠、实则嬉戏的乐趣,要的就是那种看似桀骜、实则守规的情调。———还有什么比这种见好就收的优秀品德,更能让人萦绕于怀吗?还有什么比这种小满即止的优良传统,更能让人感恩不尽吗?

  美丽动人的故事,美好幸福的祝愿,美善分明的品德,赋予了摸秋这种"民间游戏"更静逸的田园之美、更温馨的生活之美、更澄澈的人性之美。



    作品集关于秋天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