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笑谈坎坷困顿,闲看云卷云舒(6)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心痕笔记】

  人们常说: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痛之于人,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突然而至的苦痛的态度。潇洒地挥一挥手,又是一个快乐的艳阳天,任苦痛在欢乐中渐渐淡出,为人所忘却。让人生如老僧入定,不为外界所动,不为因果所撼,世上之大喜大悲,皆如过眼烟云罢了。

  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祝勇

  1954年,当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上台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却谦虚地说道:“得此奖项的人应该是那位美丽的丹麦女作家——嘉伦?璧森。”

  海明威所说的这位丹麦女作家,就是那位曾经凭电影《走出非洲》获得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的女主人公。《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结尾,打上一行小小的英文字:嘉伦?璧森返回丹麦后成了一位女作家。

  嘉伦?璧森(1885~1962年)从非洲返回丹麦后,不但成为一位享誉欧美文坛的女作家,而且在她去世30多年后的今天,她和比她早出世80年的安徒生并列为丹麦的“文学国宝”。她的作品是国际学者专门研究的科目之一,几乎每一两年便有英文及丹麦文的版本出现。她的故居也成了“嘉伦?璧森博物馆”,前来瞻仰她故居的游客大部分是她的文学崇拜者。

  我本人也是嘉伦?璧森的文学崇拜者。我曾经问过嘉伦?璧森博物馆的负责人:是否有东方游客到访?那位负责人回答:偶尔有。跟着,她又告诉我:曾经有一天,一位东方游客把两册嘉伦?璧森的东方语文译本赠予博物馆,但她不能肯定到底是哪种东方语言的,便把书拿给我看,原来是日文译本。

  嘉伦?璧森离开非洲的那一年,她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的一个女人,有的只是一连串的厄运:她苦心经营了18年的咖啡园因长年亏本被拍卖了;她深爱的英国情人因飞机失事而毙命;她的婚姻早已破裂,前夫再婚;最后,连健康也被剥夺了,多年前从丈夫那里感染到的梅毒发作,医生告诉她,病情已经到了药物不能控制的阶段。

  回到丹麦时,她可说是身无分文,除了少女时代在艺术学院学过画画以外,无一技之长。她只好回到母亲那里,仰赖母亲,她的心情简直是陷落到绝望的谷底。

  在痛苦与低落的状况下,她鼓足了勇气,开始在童年老家伏案笔耕。一个黑暗的冬天过去了,她的第一本作品终于脱稿,是七篇诡异小说。

  她的天分并没有立刻受到丹麦文学界的欣赏,她的第一本作品在丹麦饱尝闭门羹。有的甚至认为,她故事中所描写的鬼魂,简直是颓废至极。

  嘉伦?璧森在丹麦找不到出版商,便亲自把作品带到英国去,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英国出版商很礼貌地回绝她:“男爵夫人(嘉伦?璧森的前夫是瑞典男爵,离婚后她仍然有男爵夫人的头衔),我们英国现在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家,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嘉伦?璧森颓丧地回到丹麦。她的哥哥蓦然想起,曾经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美国女作家,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给那位美国女作家。事有凑巧,那位女作家的邻居正好是个出版商,出版商读完了嘉伦?璧森的作品后,大为赞赏地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出版实在是太可惜了。她愿意为文学冒险。1943年,嘉伦?璧森的第一本作品《七个歌德式的故事》终于在纽约出版,一鸣惊人,不但好评如潮,还被《这月书俱乐部》选为该月之书。当消息传到丹麦时,丹麦记者才四处打听,这位在美国名噪一时的丹麦作家到底是谁?

  嘉伦?璧森在她行将50岁那年,从绝望的黑暗深渊,一跃而成为文学天际一颗闪亮的星星。此后,嘉伦?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为名著,原文都是用英文书写,先在纽约出版,然后再重渡北大西洋回到丹麦,以丹麦文出版。嘉伦?璧森在成名后说:在命运最低潮的时刻,她和魔鬼做了个交易。她效仿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作为承诺,让她把一生的经历都变成了故事。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