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我的音乐人生(8)

至于贝多芬,他的伟大无须我多言,贝多芬的命运,阿巴多的命运,我的命运,三者凶狠的绞在了一起。曾经最爱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每次都听得手舞足蹈,在波澜壮阔的铜管乐中,自己仿佛摇身变为拿破仑—此曲原先正是题献给他的,再说贝多芬作品中的爱情。多数人印象里的他是一个倔强的老聋子,其实不然。假如你听一下他的第八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便会感觉他在单相思呢!喜欢韩剧的美眉们注意啊,《如果爱有天意》中女主角在礼堂弹奏的正是这段。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讴歌爱情的垂范之作。当时他正处于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刚与一位小姐订婚,所以全曲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惜自己更像安徒生和克尔凯郭尔,所以大概没此等好运。
巴赫和勃拉姆斯是我后来才喜欢的。最爱巴赫的康塔塔改编曲《啊,耶稣,人们期盼的喜悦》,早逝的钢琴天才李帕蒂演奏的。在他的最后一次独奏会上,他本想演奏此曲来答谢乐迷们对他罹患白血病后的无私帮助,却突然晕倒在钢琴旁,不久后便去世了。我听的是他曾经录制的这首曲子,每听一遍,便会更怀感恩之心珍爱生活。很多人不相信奥迹,但我深信,因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活着就是恩宠,就是幸福,就要去爱!提到巴赫,便不能不提他的异代知己,伟大的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他几乎录制了巴赫全部的键盘乐作品,特别是他对《戈德堡变奏曲》的三次风格迥异的诠释,使他成为这部作品的代名词。1955年他第一次录制这部旷世杰作,便已轰动整个古典乐界。过早的成名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相反地,他以罕见的专注完成了对自己的不断超越,甚至终身未娶,真正把一生献给了音乐。他生前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恰是《戈德堡变奏曲》。早年的意气风发终于锤炼至暮年的超然平静。电视镜头中,他在演奏得时候,没有流露丝毫多愁善感,反而一直处于极度的欣喜和幸福之中。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古尔德战胜了死亡,超越了时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第一次品味这个版本是在一个雪后的平安夜,万暗中,光华射,我体味到一种深深的宁静。若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人都是被无情抛到这个世界上的;若如莎士比亚所说:人生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若如慧能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么福柯式的担当荒诞就成为可能,那么叶赛宁式的自杀就成为可能,那么成为没有感情的石头就成为可能。但古尔德的巴赫回答我:不是的!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更是要完成与爱的拥抱合一。生活中的空虚靠什么填补?世界上的罪恶靠什么承担?人生的痛苦靠什么抚慰?我想巴赫的音乐已经给出了答案:对爱的信仰担负了我生活的全部。
最后谈一下和自己大学生活关系密切的两位作曲家:马勒和莫扎特。喜欢马勒,主要指他的《第二交响曲“复活”》。“复活”这个主题是从《圣经》中引申出的,如果说托尔斯泰的作品宣扬了聂赫留朵夫忏悔式的人性上的复活,那么马勒的作品无疑从更深的层次挖掘出了这个主题的内涵。美国一位富有的出版商卡普兰就是在一次音乐会上听过这部作品后,激动得难以自持,后来更是发奋学习指挥,最终竟成为这部作品的权威演绎者。由此可见这首交响曲魅力之一斑。马勒一直困惑的问自己:我受苦是为了什么?他便是以这部“复活”交响曲做出了回答。而这些年来的经历也使自己与马勒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我曾无法面对高考失利的残酷,曾无法面对离家千里,独自生活的现实,马勒的音乐给了我勇气。我想起弗兰克说的:在任何恶劣环境里,人仍拥有选择自己态度的权利;想起陈独秀的“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想起陶潜的“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一切伟大的心灵可以被折磨,但不可以被征服”。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马勒的音乐告诉我:面对苦难,勇敢地去超越!《第二交响曲》的另一层深意就是救赎,就是去奉献。我深感初入大学校园的 茫然与困惑,所以真的不愿还有同学走弯路,深感鲁迅先生“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明亮宽敞的地方去”精神之可贵,故而愿意多次在公开场合宣讲我 的经验教训,算是践行了马勒的音乐理念吧。
今天,我常听的就是莫扎特啦。钢琴家傅聪形容他是孙悟空加贾宝玉,忽觉自己蛮像玉兄,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梅斯金,所以喜欢莫扎特便不足为奇了。他的音乐就像轻快的流水,尽管偶尔呜咽,但总洋溢着微笑的阳光,向着幸福奔去。恰如《金刚经》的内涵: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似白乐天的诗句“不开口笑是痴人”。亲爱的朋友,假如你还有抱怨,那么真希望你抽空听一下莫扎特的第19、21、26钢琴协奏曲,你就会觉得生活是一种幸福。就像卡夫卡在日记中写的:倾盆大雨。迎着雨走去,让钢铁般的雨柱穿透你的身心,在这要将你席卷而去的水中滑行,但是且慢,等着,挺直身子,看太阳破云而出,阳光一泻如注,无有尽时。但那灵的果子,就是爱、喜乐、和平、恒忍、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反对。
小提琴温暖如梦的音色与多彩绚丽的钢琴、人声交相辉映,交织出飘渺如诗的音韵。韵味无穷的琴声中流淌着令人为之倾倒、为之沉醉的绝美旋律,引领着人们进入典雅、清新、美妙的弦上之梦。
   《白毛女随想》 悠扬的旋律,好像缓缓拉开了尘封的画轴,在冬夜瑟瑟的清冷中,温暖地铺开旧时不能忘却的往事,昔日的景象,一幕幕、一幅幅,如约而至。《我的花儿》花儿特有的旋律,从小提琴的腔体中流淌出特有的韵味。在花儿盛开的地方,那些喜爱花儿的人们,伴随着小提琴深情的演奏,欢乐地跳着唱着。《思乡曲》 琴声、心声萦回飞扬。思乡如万缕青丝,剪不断,理还乱;思乡如原上小草,烧不尽,春又生。琴声轻诉,心灵随之脉动,思乡之情久久回荡,难以散去。《天路》长长的铁路带着太多的祈祷,太多的梦想。简洁明快,圆润饱满的琴声游荡天际,穿过漫漫雪山,穿过云顶高原,一直延伸到天的那边, 凝结成一条从天而降的神奇之路,带着人们进入雪域高原,神游人间天堂。
    小提琴缠绵轻柔、宛若倾诉的旋律,蕴藏着淡淡的忧伤和柔柔的情怀。陈蓉晖柔美真切、细腻动人的演奏,以“柔”动人,以“情”取胜,给热爱音乐的人们带来最完美的艺术享受。
如:雷娜塔··苔芭尔迪(Renata Tebald)是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女高音,生在意大利靠近亚德里亚海滨的佩萨罗。幼年时,雷娜塔表现出有敏锐的音乐感,少年时代在母亲的鼓励之下,她决心以演奏钢琴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这样年轻的雷娜塔就报考到帕尔玛音乐学院主修钢琴。这个学院曾经是前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学习过的地方。在音乐学院整整六年的学习期间,她除了学习钢琴主科之外,还学习了音乐理论、和声学、视唱、曲体分析、音乐史等二系列音乐基础学科。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她出色的嗓音逐渐被人们发现,在晚会上和在休息的时候,同学们常常听到她悦耳的歌声,于是纷纷向老师们反映,认为她的声音是值得重视的。后来,学院当局接受了同学们的意见,建议雷娜塔改学唱歌。但是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以歌唱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必须首先具有远远超出一般嗓子的声音条件,十八岁那年,雷娜塔参加了音乐学院的钢琴毕业考试并名列第一,这以后她才被允许学习唱歌。
有人问雷娜塔,她在学习唱歌的基本功过程中,最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她回答说:“好的指导”。
“当然”,她说:“对于歌唱者来说,首先要有好的嗓子,其次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去识别如何使自己的声音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我想这一点必须由歌唱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分析。如果唱出来的声音是自如的,容易而不吃力,又没有任何紧张与强制,这就意味着发音方法对头了。如果感到有紧张与强制,那怕是轻微的,也反映了这种发音方法对这个歌唱者来说是不适当的,不管它对于别人的嗓子是多么合适。不过这问题也不是单纯的,一个人突然改换了教师和方法,同样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一个人在学习阶段就面临如何评价一种训练方法,并对它做出选择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件好事情,它教育一个人要有警觉、精神集中和对学习有责任感。  
在我的歌唱事业中,钢琴训练使我得到很大助益,并因之带动了其他许多方面。这有助于提高读谱能力,而熟练的读谱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使人在实际歌唱曲谱之前,领会曲调的旋律线。我们知道,对旋律音程的了解,在保持纯正准确的音响上是很重要的。
当然,正确的呼吸和正确的气息支持是所有良好歌唱的基础,在这方面没有秘诀,也没有捷径。歌唱者应该很好地掌握经过长时期实践而形成的所谓‘美声唱法’的原则,即把气息饱满、自由地吸进去,用坚实的横膈膜的控制对气息加以支持;然后,象吸气那样自然地把气息送出来。我从美里斯夫人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她使我懂得了好的轻声歌唱的价值,在意大利,我们把这种歌唱方法叫做把声音放在气息之上(Sul fiato)它的意思是要最自如地、最便易地运用气息,就象是在呼吸而不是在唱歌那样。永远不要用力去挤压,不要施加强力;应把声音自自然然地送了出来,这是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我在练声的时候并不是从轻声歌唱开始。为了掌握轻声歌唱这种重要的发声技巧,必须先让声音有所准备,有人把这叫做‘活动起来’,在每天练声时,我既不是从强声,也不是从弱声开始,而是用最自然、各方面都不施加一点强力的声音开始歌唱,等到把声音渐渐唱出来以后,才放开嗓子去使用它。这样,不只使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可以得到放松;在活动起来并得到放松之后,我才开始正式练习‘轻音激起’(Pianissimo attack)。用气息托着声音,绝不施加强力和挤压。
至于练习的材料,我用不同的激起唱音阶(连音的、顿音的)以及一般的练习曲,特别有用的是练习‘环唱’——用饱满的呼吸从最弱音开始唱一个音,逐渐增大音量,然后又逐渐收小,使声音回到原来最弱的音,要使气息充分转化为声音。一个人练习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用什么方法去练习。歌唱者一定要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气息,气息支持,气息控制。



作品集如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