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小说 >

历史的迷雾(3)



  阳传良说舒星妤原是不会这些的,跟着他,都练出来了,现在茶道比他自己还要好。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阳传良口风甚紧,关于大报恩寺的种种,闭口不谈,却把话题引到考古的一些轶事,让我见识了他的另一面。

  我也不是非要打听到什么消息,试探几次被他绕开之后,就放松下来和他海阔天空地聊。尤其是他谈到的那些历史中的谜团,本就是我挺感兴趣的东西。

  “这历史里面,让人纳闷的事情太多啦。我是个考据派,很多不熟的人以为我这个人也肯定木头木脑,其实呢,我对很多荒诞的事情,感兴趣得很呢。越是讲考据,就越是不理解,越是不理解,就越是想弄个清楚明白。但是谈何容易啊,有些事,注定是搞不明白了。我自己呢备着个小册子,碰到一件就记一件,等以后老了,还能出个中国历史一百大谜什么的,哈哈哈。个人兴趣,个人兴趣。”说这话的时间,阳传良的神态与他在考古现场主持发掘时相比,别有一番情致盎然。

  我当然就要细问下去,他就言道,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包括山海经一类的志怪,不能算是正经的历史记录,虽然多有神秘的记载,但不是信史,尽可不去管它。但是在正史里,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一类的信史中,却还是会偶见匪夷所思的记载。

  《史记》里,刘邦斩白蛇、张良遇仙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更有齐襄公遇鬼失履,吕后被怪物触碰得腋伤病而死的尽乎怪谈的记载。《资治通鉴》里的记载,看起来更为确凿可信,晋建兴二年正月,先是有大流星“如日坠地”,后“同有三日相承,出西方而且东行”。几天之后,又有一颗光度足可照亮大地的流星坠于平阳以北,有当地官员赶紧去看,发现是一块“大肉”,“长三十步,宽二十七步”。

  《明史》中记载,天启六年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灾变,一声巨响,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人畜,树木,砖石等被卷入空中,又随风落下,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2万余人。灾后,男女尽皆***,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紫禁城外正在修缮围墙的3千工匠尽皆跌下脚手架,摔成肉饼,正在用早膳的天启皇帝躲在龙书案下才幸免于难。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

  这些记录,从记录者到内容的详实度都极可信,没办法像野史或志怪小说那样忽视,却又怎么来解释呢。

  而让阳传良更感兴趣的,还不是这些。因为如果这些可以用飞碟、外星生命一类来大胆解释,却有另一些现象,用他的话来说,“完全无解”。

  这就是记载与现实的自相矛盾。

  阳传良在二十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不知挖过多少座大墓,其中有一些,在历史上有记载,那么很自然,挖出来后,就会把墓的情况,和记载一一对照。这种对照,经常可以痛惜地发现,有多少的东西被历代的盗墓贼盗挖干净,但极少时,却有另外的发现。

  比如汉代的一座王公大墓里,有一名女子并葬。然而在相关的历史记录里,墓主人之外,明明是该有一妻一妾合葬的,怎么会少了一个?这可和盗墓者无关,没人会连尸体带棺材一起盗走。再比如有的时候,记录里死者是躺在汉白玉棺中,挖出来一看,却是铜棺。

  这就是自相矛盾,当年的记录者对这些基本的事实,是不应该搞错,也没必要作假的。可是为什么几百上千年后,再次挖出来时,就变了样呢?

  还有两个例子,对大众来说则更为著名。

  其一就是秦皇陵。

  《汉旧仪》中记载: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这“旁行三百丈”,即意味着骊山和秦陵之间,应该有一条地下通道。然而多年来秦陵考古队用遥感和物探在相关区域进行了许多次探测,均未发现这条记载中的地道。

  而《史记》中载,秦皇陵中有天空大地,天空中镶有星辰,大地有江河入海。依司马迁所言,这座地宫的结构格局,大异于其它墓葬。然而阳传良一次在和秦陵考古队队长聊天时却得知,虽然还未挖开地宫,但是各种仪器的探测,均表明秦陵还是较传统的房屋式墓葬的格局。当然规模要大很多,但格局和《史记》中的记载,有很大差异。

  第二个例子就是阿房宫,这就更典型了。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