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朱子语类·卷五十九·孟子九(14)


  蜚卿问:“孟子说‘求放心’,从‘仁,人心也’,说将来。莫是收此心便是仁,存得此心可以存此仁否?”曰:“也只是存得此心,可以存此仁。若只收此心,更无动用生意,又济得甚么!所以明道又云:‘自能寻向上去。’这是已得此心,方可做去;不是道只块然守得这心便了。”问:“放心还当将放了底心重新收来;还只存此心,便是不放?”曰:“看程先生所说,文义自是如此,意却不然。只存此心,便是不放;不是将已纵出了底,依旧收将转来。如‘七日来复’,终不是已往之阳,重新将来复生。旧底已自过去了,这里自然生出来。这一章意思最好,须将来日用之间常常体认看。这个初无形影,忽然而存,忽然而亡。‘诚无为,几善恶’,通书说此一段尤好。‘诚无为’,只是常存得这个实理在这里。惟是常存得实理在这里,方始见得几,方始识得善恶。若此心放而不存,一向反覆颠错了,如何别认得善恶?以此知这道理虽然说得有许多头项,看得熟了,都自相贯通。圣贤当初也不是有意说许多头项,只因事而言。”贺孙。
  明道说“圣贤千言万语”云云,只是大概说如此。若“已放之心”,这个心已放去了,如何会收得转来!只是莫令此心逐物去,则此心便在这里。不是如一件物事,放去了又收回来。且如浑水自流过去了,如何会收得转!后来自是新底水。周先生曰“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只是不善之动消于外,则善便实于内。“操则存,舍则亡。”只是操,则此心便存。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可谓善喻。然鸡犬犹有放失求而不得者。若心,则求着便在这里。只是知求则心便在此,未有求而不可得者。池本作“便是反复入身来”。贺孙。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最为学第一义也。故程子云:“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某近因病中兀坐存息,遂觉有进步处。大抵人心流滥四极,何有定止。一日十二时中有几时在躯壳内?与其四散闲走,无所归着,何不收拾令在腔子中。且今纵其营营思虑,假饶求有所得,譬如无家之商,四方营求,得钱虽多,若无处安顿,亦是徒费心力耳。大雅。
  问:“明道云:‘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收放心。’”曰:“所谓讲学读书,固是。然要知所以讲学,所以读书,所以致知,所以力行,以至习礼习乐,事亲从兄,无非只是要收放心。孟子之意,亦是为学问者无他,皆是求放心尔。此政与‘思无邪’一般,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使人知善而劝,知恶而戒,亦只是一个‘思无邪’耳。”□。
  明道云:“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将已放之心,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伊川云:“人心本善,流而为恶,乃放也。”初看亦自疑此两处。诸公道如何?须看得此两处自不相碍,乃可。二先生之言本不相碍,只是一时语,体用未甚完备。大意以为此心无不善,止缘放了。苟才自知其已放,则放底便断,心便在此。心之善,如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端,自然全得也。伊川所谓“人心本善”,便正与明道相合。惟明道语未明白,故或者错看,谓是收拾放心,遂如释氏守个空寂。不知其意谓收放心只存得善端,渐能充广,非如释氏徒守空寂,有体无用。且如一向纵他去,与事物相靡相刃,则所谓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善端,何缘存得?贺孙。
  明道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将已放底心,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池本下云:“看下二句,必不至空守此心,无所用也。”伊川曰:“心本善,流入于不善。”须理会伊川此语。若不知心本善,只管去把定这个心教在里,只可静坐,或如释氏有体无用,应事接物不得。流入不善,池本云“四端备于吾心。心存,然后能扩而充之;心放,则颠冥莫觉,流入不善”云云。是失其本心。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若此类是失其本心。又如心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池本下云:“心不在焉,亦是放。二说未尝相碍。”贺孙。
  问:“程子说,圣人千言万语云云,此下学上达工夫也。窃谓心若已放了,恐未易收拾,不审其义如何?”曰:“孟子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岂有出入!出只指外而言,入只指内而言,只是要人操而存之耳,非是如物之散失而后收之也。”辉。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