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二十二·论语四(5)
时间:2022-12-15 作者:黎靖德 点击:次
仁甫问:“集注载程子礼乐之说,何如?”曰:“也须先是严敬,方有和。若直是尽得敬,不会不和。臣子入朝,自然极其恭敬,也自和。这不待勉强如此,是他情愿如此,便自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各得其位,自然和。若君失其所以为君,臣失其所以为臣,如何会和?如诸公在此坐,都恁地收敛,这便是和。若退去自放肆,或乖争,便是不和。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礼先而乐後。’说得最好。易说:‘利者,义之和。’利只在义之和。义本是个割截裁制之物,惟施得宜,则和,此所以为利。从前人说这一句都错。如东坡说道:‘利所以为义之和。’他把义做个惨杀之物看了,却道得利方和。利是乾卦一德,如何这一句却去说义!兼他全不识义,如他处说亦然。”又曰:“‘有所不行’,只连下面说方通。如曰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易里说:‘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贺孙 问:“集注云:‘和者,心以为安,而行之不迫。’後又引程子云‘恭而安,别而和’二句。窃谓行而不迫,只说得‘恭而安’,却未有‘别而和’底意思。”曰:“是如此。後来集注却去了程说。”柄 问:“伊川曰:‘别而和。’‘别’字如何?”曰:“分虽严,而情却通。如‘知和而和’,执辞不完,却疑记录有差。”┿集义。 问:“上蔡谓‘礼乐之道,异用而同体’。还是同出於情性之正?还是同出於敬?”曰:“礼主敬,敬则和,这便是他同体处。”道夫 问:“‘礼乐之道,异用同体’,如何?”曰:“礼主於敬,乐主於和,此异用也;皆本之於一心,是同体也。然敬与和,亦只一事。砥录云:“却只是一事,都从这里发出,则其体同矣。”敬则和,和则自然敬。”仲思问:“敬固能和,和如何能敬?”曰:“和是碎底敬,敬是合聚底和。盖发出来无不中节,便是和处。砥录云:“发出来和,无不中节,便是处处敬。”敬与和,犹‘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伯羽砥少异。淳录云:“问:‘先生常云:“敬是合聚底和,和是碎底敬。”是以敬对和而言否?’曰:‘然。敬只是一个敬,无二个敬,二便不敬矣。和便事事都要和,这里也恰好,这处也中节,那处也中节。若一处不和,便不是和矣。敬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和是“发而皆中节之和”。才敬,便自然和。如敬,在这里坐,便自有个氤氲磅礴象也。’”录云:“‘敬只是一个敬,分不得。才有两个,便不敬矣。和则处处皆和,是事事中节。若这处中节,那处不中节,便非和矣’。又曰:‘凡恰好处皆是和。但敬存於此,则氤氲磅礴,自然而和。’” 问:“礼乐同体,是敬与和同出於一理否?”曰:“敬与和同出於一心。”曰:“谓一理,如何?”曰:“理亦说得。然言心,却亲切。敬与和,皆是心做。”曰:“和是在事否?”曰:“和亦不是在事,在心而见於事。”淳 童问:“上蔡云‘礼乐异用而同体’,是心为体,敬和为用。集注又云,敬为体,和为用,其不同何也?”曰:“自心而言,则心为体,敬和为用;以敬对和而言,则敬为体,和为用。大抵体用无尽时,只管恁地移将去。如自南而视北,则北为北,南为南;移向北立,则北中又自有南北。体用无定,这处体用在这里,那处体用在那里。这道理侭无穷,四方八面无不是,千头万绪相贯串。”以指旋,曰:“分明一层了,又一层,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此。翻来覆去说,都如此。如以两仪言,则太极是太极,两仪是用;以四象言,则两仪是太极,四象是用;以八卦言,则四象又是太极,八卦又是用。”淳道夫录少异。 问:“礼乐之用,相反相成。”曰:“且如而今对面端严而坐,这便是礼;合於礼,便是和。如君臣之间,君尊臣卑,其分甚严。若以势观之,自是不和。然其实却是甘心为之,皆合於礼,而理自和矣。且天子之舞八佾,诸侯六,大夫四,皆是当如此。若天子舞天子之舞,诸侯舞诸侯之舞,大夫舞大夫之舞,此便是和。若诸侯僭天子,大夫僭诸侯,此便是失礼;失礼便不和。易言:‘利者,义之和也。’若以理言之,义自是个断制底气象,有凛然不可犯处,似不和矣,其实却和。若臣而僭君,子而犯父,不安其分,便是不义;不义则不和矣。孟子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即是这意思,只是个依本分。若依得本分时,你得你底,我得我底,则自然和而有别。若‘上下交征利’,则上下相攘相夺,便是不义不和,而切於求利矣。老苏作利者义之和论,却把利别做一个物来和义,都不是了。他於理无所见,只是胡乱恁地说去。”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