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资本主义下的爱情悲剧
2022-12-08 网友提供 作者:阿尔的磨坊 点击:次
上几部看的电影,都是特吕弗,费里尼,侯麦等大神的作品。我甚至不敢评论,看完后在豆瓣里点一个五星,作为自己文艺水平进步的记录。所以看这部同时代电影的时候终于有一种平视的感觉,甚至非常挑剔,在和朋友电话里我说“这部电影应该这样拍...”。 我觉得我应该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看得懂情节的用意,我最喜欢的台词是“他可能很厉害,但他如果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无感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异化麻木,这句话先由男生安慰女生,后来女生安慰男生的时候,他已经判若两人。导演对于劳动者的同情,体现在很多细节里面。真实,真实便是导演的良心。曾经富有灵气的,拍电影的男生躺在地上玩反智游戏的时候是何等的羞耻,这种耻辱被真实地摆在荧幕前,就是导演的良心。和男生同岁同乡的劳动者反抗社会,把货物运到海里,这个犯人便是男生的对应物。他作为反叛者被抓了,那一份被愤怒反抗刺开的社会责任,像废水一样流到男生那里,带给他更深的羞辱。而这时的男生在办公室里,享受着这份屈辱的社会责任带给他的光辉,像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那些被损害的人,只是毫无人性地活着。更精彩的是,男生用这份奴性羞辱女生,羞辱她的工作,跟她谈结婚。这时候,男生嘴里的结婚是一个社会契约,男生以阉割为代价,换取女生自由生活的权利。男生觉得这是唯一的出路。但女生都没有反抗。电影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男人已经废了,与其说他已经牺牲掉了,不如说他自愿堕落了,他不加反思地接受着社会对他的规训。因此,他没有为恋人牺牲自己,而是为那个大他者的欲望献身了。这样的献身归根结底是毫无价值的,可悲的。这时候恋人消失了,男生根本看不到恋人,他只看到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的运行,毫无目的地,荒谬地,就把自己献出去了。男人觉得他的牺牲是为了爱情,但他的爱人并没有希望他变成那样。因此,他其实根本就没有思考爱情,他心里所理解的那份契约式爱情也是被阉割的。他之所以这么觉得,这么讲,最多也只是让自己不那么可悲罢了。讲着在传统社会里男人味很足的话,其实已经被规训得什么都不剩了,整个人都软掉了,难怪他最后连***都不做了。男人没有承认,他其实没有能力意识到,他早已经背叛了爱情。女生也没有能力看到男人对爱情的背叛,她温和地生活着接受着,其实她应该把男生刺痛,就像那个死去的社长后来刺痛了男生那样,把自己强烈地带回到男生的世界里。但她始终这么温和,还被男生羞辱了,远远地站在那里等着一切发生,非常可怜。 我理想的恋爱中,恋爱的两人都要是诗人,都要对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反思和批判能力,要像革命同志一样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前进。电影里的情侣对于流行文化的确有消费能力,有暖洋洋的文艺感受能力,但是反思的能力不够激进,没有知识分子的眼光,没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把握感情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能力分析它,解决它,而是提出分手再开始下一段感情。难道女生下一段感情就会幸福吗?难道下一个男人不会以一样的方式背叛爱情吗?女生胆怯,懒惰,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影响力,走向最被动的选择。宁可相信命运的随机性,也不相信她和男生谈心所能产生的效力。 导演是明白这一点的,这对情侣只要谈心,就有可能找回爱情。因为在谈心的过程中,彼此都能看到那个更真实的东西,以此来对抗那个外界腐烂的秩序。在电影最后,其实聊着聊着男生已经不想分手了。但导演并没有选择让这一场爱情中的自我革命发生。相反,餐厅里恰好走进来一对小情侣,恰好重复了他们的爱情。他们都哭了,想到曾经种种美好,最后还是分手了。我觉得这个情节不仅生硬,而且反而降低了电影的水平。三岛由纪夫好像说过一句话:一件东西太美了,因此要毁掉了。我对于日本思想的理解也主要局限在这个“物哀”层面。所以我觉得导演表达的意思是,男生和女生都觉得过去的青春恋爱太美好了,所以要主动结束掉,把感情毁掉,不要让它发展成不可预测的婚后生活。这个结局有两层懦弱在里面:1.没有能力接受未知的懦弱。爱情的下一个阶段可能会因为男女思想的发展成熟变得更加有力。他们没有能力去把握这种可能性,面对着未知就害怕,只能结束。2.对于过去过分看重的懦弱。其实他们过去的爱情有什么可歌颂的呢?因为消费着同样的商品而结识,在一起后以消费着同样的商品为乐(例如打游戏),他们两个人一直都没有创造出什么新东西来(也有,女生并不感兴趣的天然气电影,男生后来放弃的插画,这两件事都预示着爱情的注定平庸),他们只是活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里。就像女生刚开始做的拉面测评,一直生活都在消费主义的大银幕下面。 这部电影是真实的,因此看出劳动者是可悲的。电影里的巧合是虚构的,因此是这份爱情的发展是有点平庸的。在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诗人一般的敏锐眼光,学者一般的社会反思能力、孩童一般的真诚沟通能力,是作为一个恋人的基本前提。在电影中的日本是这样,在现实当中的中国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