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距离,有分寸,有始终
时间:2022-11-05 作者:武敬敏 点击:次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全文在线阅读) > 有距离,有分寸,有始终 有原则的宽容,于己于人都有利 人生究竟应该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呢? 唐代娄师德的涵养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代表。娄师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员,临行前来向哥哥问询为人处世之道。娄师德问他:“如果有人骂你,并且往你的脸上吐吐沫,你打算怎么对他呢?” 他的弟弟大概以为自己的修为很好,非常自信地说:“无论他怎么骂我,我都不还口。他吐吐沫我也不骂他,我把吐沫抹掉就是了。” 娄师德一听觉得弟弟的涵养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告诉他:“别人往你的脸上吐吐沫就是对你有怨恨,他是借吐沫来泄愤。如果你把吐抹给抹掉了,那么他泄愤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你不但不能抹去,还应该把你的另外半边脸伸过去。” 然而,我们的人生经验会告诉我们,有的人德行不够,无论你怎么感化,恐怕他也难以修成正果。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如果他已经坏到底了,那么我们又何苦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他的身上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生存,用自己珍贵的时光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选择。你在那里耗费半天的时间,没准儿人家还不领情,既然如此,就不用再做徒劳的事情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强者自救,圣人救人。”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来看待,指望自己能够拯救别人的灵魂,这样做的结果多半是徒劳无益的,何不将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呢? 当然,我们主张明辨是非。但是要记住,对方错了,要告诉他错在何处,并要求对方就其过错补偿。如果不论是非,就不能确定何为直。“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直接的意思, “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散步归来,眼见自己的茅屋遭到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时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了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且早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中。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了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基督教奉行“以德报怨”,你对我坏,我还是对你好,你打了我的左脸,我就把右脸也凑过去,直到最终感化你;伊斯兰教则相反,以怨报怨,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以毒攻毒,以恶制恶,通过这种方法来消灭世界上的坏事。其实,二者都有失偏颇,以德报怨,不能惩恶扬善;以怨报怨,则怨怨相报何时了? 经济学家茅于轼陪一位外国朋友去首都机场,打了辆出租车,等到从机场回来,他发现司机做了小小的手脚,没按往返计费,而是按“单程”的标准来计价,多算了60元钱。这时候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向主管部门告发这个司机,那么他不但收不到这笔车费,还将被处罚;二是自认倒霉,算了;三是指出其错误,按应付的价钱付费。 外国朋友建议用第一种办法,茅于轼选择了第三种,他说,这是一种有原则的宽容,我不会以怨报怨,也不会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如我仅还以德,那么他将不知悔改,实质上是在纵容他;我若还以怨,斤斤计较,则影响了双方的效率与效益;我指出他的错误,然后公平地对待他,则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让你反感。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多是道德领域中的小事,未必能达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针锋相对,实在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