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走刘营
2022-07-02 网友提供 作者:于洪亮 点击:次
时值中秋,天高云淡。吃罢早饭,我跟老伴相约成行,驱车赶往齐陵刘营。 刘营位于齐陵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四公里处。现有居民280余户,是山东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据考,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派遣军队到中原各地驻防,有一名叫“五公”的蒙古军镇抚,系斡罗那歹氏人。李璮兵变,五公被俘誓死不屈。李璮因十分欣赏这位蒙古士兵的忠勇和气节,将五公释放。随着元朝势力强大,为充实驻中原各军兵力,加强后勤补给,每军拨赐草场7顷以饲马练兵。当时蒙古军队允许资深的军士在驻地择偶,经人做媒,五公娶了家道殷实的白氏汉族姑娘为妻,婚后生有六子。世代繁衍,人口增多,原来的几间茅舍演变为一个村落,即留下营。 五公后世子孙姓氏,前五世为蒙古姓氏,时为元朝中后期,至六世已是明朝初年,为避免遭受歧视与迫害,遂以留下营的“留”字谐音改姓“刘”,这便有了“刘家营”刘营一说…… 我对刘营前世今生的了解,源自于已逝文友刘玉德生前撰写的报告文学《斡罗那歹的后裔们》。而我这次同老伴儿出发刘营,正是为了去玉德家走访探望。 刘玉德1954年生人,说来仅小我一岁。刘玉德22岁开始任刘营村党支部书记,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当时其作品在淄博市颇有影响。1993年,干了近18年村支书的刘玉德被临淄区委宣传部招聘为新闻科副科长,我作为分管新闻的副部长,与刘玉德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共同生活。在此期间,刘玉德撰写的通讯、特写,陆续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各级报刊,为宣传临淄,尤其是宣传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由区政府特批,刘玉德在区电影公司正式办理招工手续,担任公司副经理。1996年聘干,借调区文化旅游局从事文秘工作,后任办公室主任。1995年我离开区委宣传部到区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主任科员,1997年底调往区文化旅游局任职,就这样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我跟玉德又共事了。从这些过程来看,正是人们所说的“缘分”。 刘玉德的长篇处女作《古都枪声》是一部全面地、真实地再现临淄地区抗战史的长篇小说,其特点是结构严谨,脉络发展清晰,语言凝练朴实,情节跌宕曲折。值得一提的是,当小说写至16万字时,玉德因劳累过度,病情复发,不得不放弃创作,住院治疗。出院后,他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前后历时八个月,终于将这部24万字的书稿完成。这部长篇处女作可以说是他心血的结晶。 从玉德生前的脸色看,黄里泛青,明显带有病色。除了局里统一查体,我曾不止一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他不以为然,说得多了,玉德还是那句话:“能干就干,倒下就算,本人感觉还可以!”就这样,除了忙局里日常工作,靠个人的拼搏和积累,又于2000年12月,出版了18万字的文集《古都星河吟》。这种身体状况,这种工作量,3年之内两部著作,真可谓超常发挥! 2001年秋,玉德再次住进医院。我在医院见到主治大夫和值班医生的时候,他们告诉我,玉德的病非常严重,说不行就不行,家里和单位都应该有个准备。听罢,我脑袋即刻发晕,但仍存有一丝幻想。然而,现实是不可替代的。2001年10月22日,玉德走完了自己47岁的人生历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刘玉德离世后的第三个年头,我曾约区文化旅游局的几个同事去他所在的村后墓地看望过一次。坟头累累,拥挤不堪;斜阳枯草,满目凄凉。见状,历历往事浮现脑际,真正感悟到了“好好活着,珍惜当下”的重要。令人欣喜的是,玉德的独生儿子刘文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早已完婚并生有双胞胎女儿,名唤子涵、静怡。这我只是听说,刘营之行,正是为了看看这一家老小究竟生活的怎样? 刘营的变化十分明显。村头路旁矗立着造型奇特、书有蒙汉两种文字的标志碑。村内三条笔直的大街及南北通道全部硬化,并安装了路灯。房屋成排成行、整齐划一。玉德家的院子也不再逼仄寒碜,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地面、迎壁墙。玉德的妻子同儿子刘文,还有一对孙女儿热情地迎接我俩。在宽敞明亮的北屋里,我们扯东道西,开始攀谈。 通过闲聊得知,刘文现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儿媳在超市做售货员,家里的三亩地不再种大棚蔬菜,而只是种小麦、玉米。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感觉不出有多累。玉德妻子眼下的主要职责是接送一对上幼儿园大班的孙女。 孙女子涵、静怡不满六岁,伶俐乖巧、活泼可爱,除了甜甜地喊爷爷奶奶,还用双手把西瓜捧给我们,随后又拿过装垃圾的篮子,让我们吐瓜子、放瓜皮……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庭,遗憾的是玉德于15年前驾鹤西去。想到这里,除了发自内心的感慨,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临近中午,我和老伴儿谢绝了玉德一家的盛情挽留,原路返回辛店。我想:有往昔同玉德那段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刘营,我还会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