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改变从自己开始是你能够掌控的(3)



    当务之急,你要放开你的心,放开你爱的人。你如果为了得到他,就要这样费心劳力地改变自己,还不如你告诉他:“我爱你,虽然你不喜欢我。但我只是表达我自己,你爱与不爱,与我无关。”你改变的是你的心态,不变的是你的情感。你爱得坦然,不设置陷阱,你在用你的内在灵魂告诉他:“我有勇气让你看懂我,有信心让你喜欢我。”而事实是,你的心态一旦改变,你就变得魅力四射,对方也会退后一步,看见你的好,看见你原来也如此可爱。你做你自己,就给了别人看见你自己的机会。

    也许你遭受过他人的侮辱,还受到过深深的伤害。如果你为了复仇,而不惜改变自己,让自己在激进的欲望之火中燃烧,那么你的上帝告诉你:你会把自己焚烧到不知所踪,你伤害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灵魂。你的心灵遭受的煎熬,要远比你身体受到的伤害严重无数倍。

    你改变了自己的心灵,把报复的低能量引进了你的生命里。于是你将会吸引来莫名的杀戮、疯狂、争斗、混乱。这些会将你的生活搅得乱七八糟。你无法静下心来,聆听你的内心,你也就无法再回到从前的岁月里。你不能淡定地做你自己。

    你每天都被愤怒和幽怨所撕裂,你的精神一刻不停地紧绷着,你时刻戒备着被他人伤害,伤害他人。你就无法停止算计——算计自己,算计他人,你对得失紧抓不放。

    你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向你的灵魂发出指令,向你的时间作出指示:“我是被伤害的,我不会得到我想要的。我会远离富足的自己,我会得到心灵的荒漠。”

    于是你发现,你的内心里越来越空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你会莫名地恐惧黑夜,恐惧独自一人,恐惧镜子里的光。你害怕冬天的寒冷,害怕秋天的肃杀,害怕看见你自己。

    因为你已经被改变的面目全非,你为了想要复仇,想要获得你想要的结果——让侮辱你的,伤害你的,都统统向你臣服。可是为了这样的结果,你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你没有机会看看你自己,你不敢过你想要的生活。你躲在别人的阴影里,不能过你自己的生活。

    其实,这是你,把自己送进阴影。你是在迎合对方,是和自己的内在精神同归于尽。在别人的陷阱里,你手足无措,唯有交出你自己。其实,只要你退后一步,告诉你自己:“我做我自己,不让你得逞。”

    你和往事握手,你原谅从前,你就获得了解脱,你就不会付出改变自己的痛苦代价。所以,请听从你内在心灵的声音,千万要记住:不要为了谁而改变你自己。你的好,你的与众不同,你的善良和智慧,这一切正是宇宙赐予你的灵性所在。你要好好地和它们在一起,不抛弃一点,不改变一点。

    坚持下去,做你自己。释放你原本就有的灿烂光彩,调整你原本就有的磁场的频率,你的能量会越来越大,直到如你所想,一切都会到来!

    你要知道“我”是谁

    关于这个问题,你已经在心里疑惑了很多年。虽然你得到的答案也很多。你从“你是什么”,到“不是什么”这个过程里,获得对自己的认知。但事实是,你总在不停地给自己下各种不同的定义。从有意识以来的小学,到现在的25岁。

    在你的工作经历中,职业评定、工作总结、个人履历,每一个栏目里,你或多或少地,总会被别人要求着,要你给自己下一个定义——确定你是谁,你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于是这个问题,你因为已经司空见惯,每次都必须如此,从而失去了考量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

    不管你对自己定义是什么,或者你在何种情境下设定的定义,都不足以涵盖你。那只是你的符号而已,并非真的你。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去了解一个真实的问题——到底“我”是谁。这是你到这个世间的理由,也是你突破自我的束缚,洞明你灵魂的必由之路,也是你的心结。

    在漫长的25年里,你已经从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份的认知,你以为那就是你。你也从你拥有物质的多寡,荣誉的高低大小,习惯了通过外在的地位来评判自己,你以为那就是你。你也从他人的评价来确定你,你确认那就是你。

    可是哲学家却告诉你,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外在符号,和你的本然没有关系。你是什么样的,在这些符号上面,并没有全然地揭示。所以,你还要继续寻找。来,让心灵循着你的记忆,一点点去寻找一下,那个“我”到底藏在哪里。

    你从3岁开始,从你的父母那里知道,你是一个听话的乖乖。你被这些亲人们爱着,你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们会要离开你。你享受这些爱,就像世界都在你的爱里,你的爱与世界同在。这个时候的你,看待世界,是富足的。但是当你的父母对你,不再有当初的爱与照顾,你会发现,你很孤独。你从他们的眼里,看到自己是个弃儿,是无人要的孤苦生命。

    从这段经历里,有一个事实就是:你的精神总是会执著于失去,执著于追回那些失去的。因为从记事起,你就过分在意别人,在意别人如何待你。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只要能从对方那里获得爱,你都会费尽心力地表演给他看。所以心理学家说,在心灵富足状态中的孩子,对待他人也是有爱的,因为他不用在意被剥夺爱;而在心灵孤苦状态的孩子,对待他人,也是贫穷的。他不会给别人爱,相反还要从别人那里夺取爱。

    你如果心灵富足,能够把你的爱交与世界,与世界同在。你从上小学到大学,在大家的眼里,你也是富足的,你能去爱别人,将爱给予别人。反之,你就会盲目地向外求索,想要世界认同你、承认你,你不惜改变自己,从他人那里获得爱。

    你的求索和努力,都是基于爱的滋润。只不过一种是有爱,就是要把爱赋予别人,让别人感受幸福;另一种是缺爱,就是要向他人索求,不遗余力地想要获得爱,让自己感受幸福。两种不同的人生,两种不同的心灵模式,揭示出你在迷失状态时的外在表现,这并非你的真相,只不过这比较接近你的本质所在。

    在你18岁,甚至更早,你就开始向他人求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欣赏,同学的青睐。你刻意地逢迎他们,听从他们的约束,把越来越多的规则强加在自己的身上,你学会了服从,学会了强迫,学会了压制自己,学会不再奢求、不再梦想。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