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琐碎的浪漫,平凡的传奇

  01

  520的前一周,我们去看了坂元裕二的《花束般的恋爱》。

  电影讲的是一个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近的爱情故事。没有狗血疼痛、没有第三者、没有父母棒打鸳鸯,就是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彼此靠近、相爱,最后分开的故事。

花束般的恋爱影评

  绢和麦两人都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喜欢狎井守(并且对自称喜欢《肖申克的救赎》却对真人狎井守视而不见的伪影迷共同表示鄙视)、喜欢今村夏子,追蘑菇帝国、打塞尔达,喜欢《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看一样的展,甚至同样不接受剪刀石头布中布能赢石头的逻辑,书架几乎一模一样……这些都是两颗心最初在芸芸众生中彼此“相认”的蛛丝马迹。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爱好、共同的精神追求上,他们对彼此的定位是soul mate.

  这段叙事里有一个场景极为动人。麦每天在家画画,到了晚上就去地铁口接下班的绢。绢从地铁口出来的时候,麦倚在橙色的路灯下,手捧着刚出的文学杂志读今村夏子的新作。绢冲过来给男朋友一个拥抱,然后两个人一起步行30分钟的路程回家。在路上,绢兴冲冲地分享今天的打工生活,麦则给她讲刚刚看的书上都说了些什

  最初的那两年,麦以画插画为生,绢在外面打零工,两个人租下一个交通不便但有无敌海景和明媚阳台的小房子,一起看书、看电影、看展,一起去老夫妇开的面包店买炒面面包,一起坐在阳台木地板上吃铺了一地的零食,一起在家打游戏,一起去KTV唱歌……麦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和绢在一起的这种快乐一直

  我们都知道转折会来。麦后来迫于生计去当销售,无限度加班和出差,被领导画饼说坚持过了头五年就会好(这真是当代社畜真实写照啊),而绢却毅然辞了稳定的会计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活动策划。生活压力的累加让麦渐渐无心也无力再做一个文艺青年,放下今村夏子而去看《人生的胜算》,不再关心电影和新书。

  分开似乎是必然的。因为麦开始社会化了,绢还在小女孩似的梦幻着。从理想的角度看,这种梦幻天真足以让她对抗真实世界和成人社会里的许多缺憾和困苦,那其实是精神富足、生机蓬勃的表现。可是麦更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满脑子想的是升职加薪,想的是以后,忧虑的是未来,从前种种风花雪月,渐渐就变成了“不成熟”的一种奢侈。他很难快乐,因为他总想着现在的奋斗是在为以后做牺牲,他要扛起责任来,所以现在没有资格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最后,绢和麦在最初约会的地方说分手。虽然结局是残酷的,但电影采取了一种不乏温情的叙述方式。在生死攸关之际,麦向绢求了婚,他说,这世上结婚的夫妻,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现在成为一家人的话,生个孩子,孩子管我叫爸爸,管你叫妈妈。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手牵着手,一起去多摩川边散步吧,推着婴儿车一起去逛高岛屋吧,买一辆车,去野营,去迪士尼乐园,花时间,一起过完这辈子。我们变成这样的关系吧,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

  他们在那样的时候看到了一对年轻的情侣,癖好相投,默契满分,一如他们从前。泪流满面的绢拒绝了麦的求婚。她知道,两个人的寂寞比一个人更不堪忍受。

  --------------------------------------------------------------------------------

  02

  电影的余味苦涩悠长。虽然结局的处理一次次被蒙上轻淡温柔的滤镜,让麦和绢在人群中各自搂着新恋人背对背挥手告别,还在谷歌街景地图上找到当初两人热恋时的图像。可是我们都知道,消失的那一部分彻底消失了,那就不会再回来。如果是在10年前甚至5年前,或许我会偏爱这种be美学的处理方式。毕竟我们都曾经历过那样不可一世的青春,靠着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和朴树就能圈认同类,在对彼此的惺惺相惜中反过来确认自己灵魂的独一无二。

  可是现在,我会希望绢和麦不要分手。因为绢很难再寻到一个如此契合的灵魂,除非她打定主意一辈子不结婚,永远只要soulmate,否则她很难再碰到年少时这样合拍而单纯的恋人。而麦也很难再找到一个仍然满心浪漫到能撑起日常幸福的妻子。

  抛去电影上的审美,在现实之中,我不觉得精神上的soulmate和俗世的伴侣不能同时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处环境的日渐复杂,年轻的灵魂里“空灵”的部分必然会褪去,思想中实在的部分必然会慢慢变多。我看到一个很棒的短评说,“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世上大部分的我们,并不是想要做遗世独立的小龙女和杨过,更不想变成整日鸡毛蒜皮的一世怨偶。更符合大多数人期待的,其实是调和一下现实和理想的比例,在琐碎之中寻求一种永恒的浪漫。那样的时候,我们和爱人,既会被一日三餐、日常琐事、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紧紧地连在一起,但也能暂时从眼前的琐碎抽身,聊聊诗书,聊聊音乐,谈谈电影,谈谈很多年前一起追过的剧,或者其他什么奇奇怪怪的共同爱好。爱情这件事,本身或许不该是挂在天边不可得的遥远星辰,而是揣在口袋里,不断被我们的棱角打磨,又渐渐沾染上我们的温度,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闪闪发光的钻石。那是对人类有限性的反抗,是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琐碎中的浪漫。

  03

  看完电影出来,我和H哥一起在华农校门口散了会儿步,路过无人售货的华农酸奶小店。因为没有袋子,一种一种口味挑下来,最后两个人都捧了满怀,甚至连裤袋里也装了酸奶。那天是阴天,下着细密的雨。我们一起坐公交车回家,在广州这还是第一次。窗外斜雨纷飞,街景纷繁,并肩挨着,我心里忽然起了一个新的念头。虽然电影没有采取审判的视角,对麦的世俗化选择给予了足够宽容而温厚的呈现。可是无疑,绢对麦精神上的“沦落”的失望,是她选择分手最重要的原因。可我忽然觉得他们像那个对镜自照的纳喀索斯,爱上那个同质的灵魂,本质上是爱着自己。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爱情是虚假的爱情,也不是说他们爱自己胜过爱对方。而是在漫长的“被锤”和妥协的自我成长过程中,他们或许慢慢将对方当成了与世俗对抗的救命稻草,期待靠对方的坚持和不妥协,来喂养和支撑自己的坚持和不妥协。极端一点的例子,就像一个庸鄙的男人希望自己的妻子懂得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来熏陶和彰显他的不俗和优雅——本质上是一样的,自己精神上的虚弱和犹疑,会反过来要求别人的不可动摇和坚不可摧。绢的放手,不能不说是另一种不自信——她不相信自己能将麦留在理想浪漫的这端,而害怕自己被拖进琐屑现实的泥沼。

  所以更好一点的选择,应该是自己去喂养和支撑自己的坚持和不妥协。自己去读书读诗,自己去天马行空,自己去虚无缥缈地梦幻着,然后在落地的时候,讲给旁边那个人听,告诉ta你刚刚见到了怎样美妙的风景。

  520刚刚过去,我和H哥的夜读古诗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周多,背到了古诗十九首的第七首。520那天,我的礼物是一架期待了很久(但总是害怕家里没地方放而搁置)的白色电钢琴。他的礼物,是他加进购物车很久一直舍不得买的(但别人看起来很占地方的)《王铎草书卷经典10册》。

  我觉得,这样就刚刚好啊。



    作品集花束般的恋爱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