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到底差不差?(6)
2022-02-11 网友提供 作者:单读 点击:次
还在坚持拍电影的人应该相信电影这件事本身,应该有赚钱之外的快乐吧。把拍电影变成值得无视盈亏投入的事,这未尝不是较高的追求——简直太高了。 老袁,编剧 不赔钱,或许是电影工作者的底线,但绝对不是电影的底线。 个人觉得,电影的底线是自洽。不管商业电影还是作者电影,不管内容是什么,要自圆其说,能把观众——至少放映中大多数时间——引入到创作者创造的故事逻辑里。 较高追求,这就真是哈姆雷特了。不同电影,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答案也各不相同。但大家总体还是想看“新”的东西。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旧故事找到讲述的新方法、或者新的人物形象,陈旧议题挖掘到新的角度……新不一定好,可能磕磕巴巴、顾此失彼,但新的东西至少能让人兴奋。 荞麦,作家 至少韩寒是一直在自我表达的一个创作者,这已经幸运到某种程度了。如果对这种幸运没有认识,可能也就对这部电影没有完整的认识。 很多电影或许创作上很圆润、完整,但出发点却不是自我表达。之前韩寒监制的《扬名立万》里也说了,“十个项目九个凉,商业投资很正常。”很多人都只能将电影视为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作品”。每个创作者,最终的追求不就是可以把“项目”变成真正的“作品”吗? 至于赔钱不赔钱,我觉得才是真的无法追求的,票房的不确定性太强了。 徐磊,导演 改变世界?这太虚妄了,有人懂你就好。 双雪涛,作家 电影正在经历深切地变化,一方面是资本,一方面是立论的正确,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在重新塑造着电影,使这门年轻的艺术越来越向着不太艺术的路走去。电影从发明伊始,并没有想成为一门艺术,后来被一些艺术家们变成了艺术,可以说,电影是很罕见的先有艺术家,才有了这门艺术的艺术。所以到了今天,我还是比较相信,如果把好的艺术家留在电影里,电影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技术如此发达,库布里克如能再生,一定会搞出更加惊天动地的作品。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好的商人和好的正确人留在电影里,有些人本来就是,有些人被改造成此,艺术家们在离开。这也不全怪时代,电影这个媒介的特殊性早就预示了这个路线,大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退回到《火车进站》(卢米埃尔兄弟十九世纪末拍摄的电影),退回到电影的原点,《火车进站》既有大银幕的冲击力,又对于火车事业进行了肯定,兼具奇观与宣传。回到这个问题,如果电影的底线是不赔钱,我觉得较高的标准是,向回走得慢一点。 Q:假如你是韩寒,经历了这个春节档之后,你会怎么总结并且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郭小寒,乐评人 如果可能,从资本的巨轮上下来,不要让太多不相关的人,与创作者绑定和连接,从而发生不必要的期待和落差。 如果还有机会,换一套方式,继续做自己的表达和探索,就像独自冲摩托一样,现在不是离地飞行的时候。 如果可能,推荐给韩寒以及所有作者型创作者一本书:《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 贾行家,作家 我猜,一个四十岁还在全心全意地讲少年故事,还在端正地使用奥特曼的意象,还在少年男女的出走路上播放万青的《山雀》(那是这部电影触动我的时刻)的人,已经错过了下高速的路口,除了让自己变得更锋利,没有别的选择了。 荞麦,作家 如果我是他,我觉得挺好的,知道自己进步了是非常开心的事情,进步之后可以再进步。失败实际上是进步途中一种很珍贵的经验。如果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单纯的创作者,那么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进步”更令人开心的事。因为进步是艰难的,缓慢的,微小的。 徐磊,导演 我要是韩寒就弄个会员模式,再拍电影,还真不是谁都能看。别觉得你花了几十块钱,就有资格骂我,不是一路人,我还不让你看呢。 他要这么搞,我一定充个会员。 熊阿姨,媒体人 如果一个文艺作品,没有尖锐,也没有新锐、没有敏锐,不光没有现实性,连真实性都没有了,只求做一个不得罪任何人的作品,那最终也不会取悦任何人。 小镇、小岛已经是 20 年前的生活了,作为中年成功人士的韩寒当下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为什么不写写这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