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022-02-11 网友提供 作者:号外 点击:次
这是一篇私人化的影评。
差不多我在标记了五百多部豆瓣电影时,我就想着第一千部我要看《霸王别姬》,国产电影的那颗明珠。一直到九百五十部左右都是如此。
不知道是不是量变引起质变,随着阅片量不断增加,我总觉得第一千部电影应当是划时代的,应当去回答一些终极问题的。
自然我想到了《2001:太空漫游》。
这是震铄古今的一部作品,我老早就知道大概率会看不懂。所以,我一步步接近它的过程是这样的:
去年冬天我读了《三体》三部曲,从三体人的恐怖压制,到黑暗森林法则的大彻大悟,再到死神永生的终极狂欢。这解答了我很多从小仰望星空产生的困惑,比如费米悖论的“外星人在哪?”,哲学性的“地球的终点是什么?”,以及源自一些上进心的“人类进化到最终形态会怎样?”。在《三体》里,有着严丝合缝的逻辑推导,也有二向箔降临的蔚为大观,还有最终死神来到的极度战栗......
我想,似乎人类的问题这就回答完了吧。
直到看到刘慈欣一句“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开始接纳科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科幻大概分两类,地球科幻片,太空科幻片。早前我对前者感兴趣,开山祖师爷《银翼杀手》我也早早看过,人工智能的议题看得见摸得着,自然容易入手思考。渐渐地,我发现这并不是终点,人性与科技的博弈是受限于自身的。所以我把视线转向太空,科学技术、物理法则、生命起源...似乎那里才是终点。
我曾经放任思想驰骋。想象如太阳般火热的星球,生命以气化的形式存在,极端的粒子排布形式与智慧;又想象如海洋般流动的星球,生命以不规则的姿态存在,铸造奇妙的城市环境;又或者,一些地球未知的化学元素,组成仅有意识和智慧的生命,整个星球思考效率极高......
再或者,外星人跑到地球来播撒了生命的种子,整个社会体系就是他们一个小小的实验。
你大概可以就此联想到不少影视作品,尝试过解答这些问题。我也看过不少,都算是浅尝辄止,受困于商业的妥协而娱乐化处理了。
所以,看来看去,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太空科幻片的鼻祖——2001:A Space Odyssey。
终于说到了正题。
因为预先知道难以理解,所以我把亚瑟·克拉克的小说读了一遍。这是我对待伟大作品的小习惯之一,从《哈利波特》开始,我发现小说创造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影像是作为视觉的补充。对于情节复杂,内心戏十足的作品,小说能够让读者最准确地理解。
但《太空漫游》不同,这个故事是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创作,且电影公映三个月之后小说才发表。所以影像,这次是超脱于文字的。
整部电影简直是旧时代默片的传承,又是新时代反情节的先锋。
史前社会人类启蒙的那一刻,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地展现思维的悄然变化,电影中化为一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再用蒙太奇的手法高度概括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
而太空漫游的过程,小说里对科技细致的描写,电影中化为一曲《蓝色多瑙河》。这些画面不单单是后世多少年的科幻片所力求全面呈现的,更是真实航天成就的预言(影片公映一年后,人类才登月)。更不用提,库布里克顺带玩了一手AI自我意识的谍战,把思维进一步提升到机械层面。
最后,进入那名垂影史如梦如幻的黑石碑中,衔接性的三个蒙太奇镜头,让人类跨越了生命。
星孩,与其说这是人类命运在这部电影的结局,不如说是库布里克对人类的终极发问。这也的确回应了我思考过的那个终极问题,最终形态,已经跨越生命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曾经在《道德经》里看过的那句话,自影片开始就突然浮现在脑子里。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某种电影的终极形式,声画的极致。黑石碑就立在那里,有无数生命曾经接近,唯独人类得到了启发。库布里克仿佛也是被电影之神启发的一个人,放弃了与观众的紧密联系和互动,立下一座丰碑任由观者体味。
反观当今的作品,五十多年过去了,太多科幻片抓住《太空漫游》的某一角大开脑洞,讲清楚这一角所有的细枝末节后,带上一点当年留下的哲思。到现在甚至这一点都做不到了,娱乐至上已经湮灭思考了。
第1000部电影,原本想选一个极致的故事作为纪念,以敬仰电影的最大魅力。但电影教会我最重要的,其实是思考。那便选到了思考的极致,留下更多问题。
毕竟,让猿猴成为人类的,是工具。
而这根源,即是思考。
|